Browsing Books

希伯來書詮釋簡介 ?>

希伯來書詮釋簡介

希伯來書詮釋-封面本書簡介

有人說:假如你想把全部新舊約聖經讀一遍,應從《希伯來書》開始,因為它可以作為救恩史的導言;也有人說:應將《希伯來書》列為讀經的最後一卷,因為它是救恩史的總結論,助人達到救恩史的高峰。

 

閱讀全文

若望默示錄詮釋簡介 ?>

若望默示錄詮釋簡介

若望默示錄詮釋-封面本書簡介

作為「新約正典綱目」的最後一卷書,《若望默示錄》極其特別。它不只寫成的時間很晚,其文體也與其他新約作品很不同。聖經學界稱這文體為「默示文學」,它與舊約猶太文學中的「先知文學」及「智慧文學」同樣有著深厚的根基。

閱讀全文

新約公函詮釋簡介 ?>

新約公函詮釋簡介

新約公函詮釋封面本書簡介

聖經學界一般以《雅各伯書》、《伯多祿前書》、《伯多祿後書》《若望壹書》、《若望貳書》、《若望參書》、《猶達書》七封書信為「公函」(catholic letters),藉以區別保祿書信。

閱讀全文

保祿獄中書信詮釋簡介 ?>

保祿獄中書信詮釋簡介

獄中書信封面本書簡介

聖經學界一般稱《斐理伯書》、《哥羅森書》、《厄弗所書》及《費肋孟書》四封書信為「保祿獄中書信」,因為這四封書信中都宣稱保祿(作者自稱)寫信時正被監禁。但New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套書的編者把《費肋孟書》併入「保祿牧靈書信」中。為此,本書取名為《保祿獄中書信詮釋》,乃根據「小盤石聖經研讀課程」的書名(Letters from Prison),並依照New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第八卷的順序作編譯:兩本保祿親寫的《得撒洛尼前書》及《斐理伯書》在先,另三本《得撒洛尼後書》、《哥羅森書》、《厄弗所書》在後。

閱讀全文

保祿牧靈書信詮釋簡介 ?>

保祿牧靈書信詮釋簡介

牧靈書信封面本書簡介

聖經學界將「保祿牧靈書信」列有三冊:《弟茂德前書》、《弟茂德後書》及《弟鐸書》;但本詮釋書將《費肋孟書》與它們共同編為一冊,顯然是因為這四封書信具有共同的特色:都是寫給個人的私函。雖然根據當代多數聖經學者的意見,這四封信中,只有《費肋孟書》是保祿生前親自寫的;另外三封則是保祿過世二、三十年後,弟子藉保祿名義寫給當時教會的領袖,以維持信仰的正確,及教會團體生存的順當。

閱讀全文

格林多前後書詮釋簡介 ?>

格林多前後書詮釋簡介

格前封面格後封面

 

本書簡介

保祿致格林多人書信,就像一扇文學視窗,使讀者得以透過「保祿的眼光」看到這充滿活力的基督徒團體--它的生活及其發展。按保祿所說,格林多團體中有著競爭與敵對的現象:有人因地位及智慧較高而態度傲慢、對靈修不夠精深或天賦不高的人缺乏關懷之情、對經濟拮据及行為淫邪的不屑一顧,卻極重視個人權利;並隨著時間演進,開始對保祿採取懷疑藐視的態度。保祿面對這個現實,在本書信中以命令、訓誡、強力說服等威脅的語氣,竭盡所能,想要重新以福音聚焦,強化這個團體、轉變這個團體,要他們過福音帶來的新生活。而在考量如何處理這些價值觀對團體所引起的負面影響上,他更顧慮的,是如何在教會中建立起新社會的模式,因而反覆灌輸扎根於福音的觀點,強調合乎福音的價值及行為。

閱讀全文

迦拉達書、羅馬書詮釋簡介 ?>

迦拉達書、羅馬書詮釋簡介

迦拉達書、羅馬書詮釋-封面羅馬書詮釋-封面

本書簡介

保祿所寫的《迦拉達書》與《羅馬書》,內容相互映照,共同聚焦在﹕與天主建立正確的關係(義德),是藉著信德,而非出於遵守梅瑟法律。保祿對此議題發揮的神學深度,在基督徒自我身分的認同上,做出了深刻的貢獻。

《迦拉達書》是保祿早期寫成的作品之一;而《羅馬書》是保祿對福音瞭解已趨成熟後的晚期作品。《迦拉達書》是一封辯論的信,文詞的爭辯性傳達了保祿常有的火爆怒氣;而《羅馬書》下筆嚴謹、有分寸,內容較廣,且用了一些外交詞令,可能是想修正早期書信所塑造的形象。總之,這兩封書信帶來了有趣的對比,也同時顯射出光芒,彼此照耀著對方。

閱讀全文

若望著作詮釋簡介 ?>

若望著作詮釋簡介

若望及書信封面本書

根據本書作者,「若望聖史」代表整個若望團體的傳承及教導,是一個並行、但獨立於對觀福音的傳承。《若望福音》的序言(若一1~18)記述了耶穌「從起初就存在」的先存性,也濃縮了整個若望神學。此後,福音分為「神蹟之書」(若一19~十二50)與「光榮之書」(若十三1~廿31)兩大部分,以及耶穌復活後在加里肋亞顯現的「附錄」(若廿一1~25)。十多年後,若望團體的家庭教會裡,出現了《若望壹書》的勸勉,以及《若望貳書》、《若望參書》的信函,重申福音啟示的基本要素,尤其是:耶穌降生成人的重要性、愛的誡命、聖神、罪的本性、對末世的期待等。

閱讀全文

馬爾谷福音詮釋簡介 ?>

馬爾谷福音詮釋簡介

馬爾谷福音詮釋封面本書簡介

根據本書作者的分析,《馬爾谷福音》的結構,概分兩大部分:在谷一~八章中,讀者有如瞎子一般,看不清耶穌的身分與事工(參:谷八22~26);但在谷九~十六章中,馬爾谷重複同樣的圖像、事件和主題,讀者卻已可一目了然;這當中的關鍵樞紐,便是「耶穌顯聖容」事件(谷九2~13)。此事件夾在兩大部分的中央,形成了「三」的結構體,它不僅開展了馬爾谷的神學思想,也將其整個福音書的重點,轉移至內在和未來的光榮,突顯出耶穌被拒絕、受羞辱、終至於死亡,其實都是即將到來之光榮的預備。

閱讀全文

瑪竇福音詮釋簡介 ?>

瑪竇福音詮釋簡介

瑪竇封面本書

《瑪竇福音》的編寫,是為給瑪竇團體中的猶太基督徒,說明耶穌的生平、教導及事工,以便為他們在兩股拉扯的張力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並維持忠誠的信仰。這兩股張力,一是猶太人的身分認同與其傳統,二是對耶穌基督即默西亞的信仰確認。由其福音可見,這群猶太基督徒努力為自己找到定位,也設法與以外邦人為主的團體建立適當的關係;從他們所做的努力看來,要在基督教會的初期,繼續堅持猶太法律和風俗習慣,其實是困難重重的。然而如今,從牧靈的角度觀之,《瑪竇福音》在幫助信徒辨明如何保持傳承,並在動蕩形勢中做必要的捨棄,反而成了特別有用的牧靈指導手冊。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