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谷福音詮釋-編者的話 by 盧德 ?>

馬爾谷福音詮釋-編者的話 by 盧德

新約的四部福音書中,《馬爾谷福音》成書得最早[1]、內容也最精簡[2]。這部福音書中,沒有耶穌基督的誕生故事、沒有童年記述,甚至連耶穌所講的比喻,以及耶穌復活後的顯現,都只有最起碼、最少量的記述[3]。很顯然地,馬爾谷聖史的目的,並不是為寫就一部根據歷史、具有目擊證人的有力見證,而為耶穌的生平留下一本傳記;反而,他是真的有自己的神學理念和洞見的。

的確,根據本書作者的研究,馬爾谷所要傳遞給我們的,遠比耶穌的生平及其歷史更多:他立基於《希伯來聖經》的光照來詮釋耶穌,顯示耶穌不僅是智慧的導師,甚且,祂就是智慧本身。祂呼召追隨者,走上一條智慧的道路,雖然這是一條有別於猶太人傳統、也有別於俗世的智慧,但弔詭的是,它卻是一條迎向新生命的道路(雖然於此同時,它也看似是死亡之道),正如同祂所示範給我們的。

本書作者是一名當代傑出的女性神學家,不僅在Bangor神學院教授《馬爾谷福音》的詮釋,也曾於2002年在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表了《重啟聖言》(Reopening the Word)一書。從本詮釋書的字裡行間可見,她深具女性獨有的細膩、周延、創新,以及柔中帶剛的智慧。例如:作者注意到了馬爾谷慣於重複某些重要關鍵詞(如以動詞「釋放release」來表示罪赦與醫治;用「起來to rise up」指涉「復活be raised」;用「立刻straightway」表明主的道直接而不拐彎抹角;用「狂喜ecstasy」來形容對天主奧蹟充滿敬畏之情,以致驚喜到「跳脫出自己」的經驗)。此外,馬爾谷擅將福音編排為「二」和「三」的模式,以重複的事件來對耶穌的教導作回應,再加以列於中央位置的關鍵事件,來加以轉折。這種意味深長的寫作模式,在本書作者看來,都處處突顯了馬爾谷聖史的獨到神學見解。

根據本書作者的分析,《馬爾谷福音》的結構,概分兩大部分:在谷一~八章中,讀者有如瞎子一般,看不清耶穌的身分與事工(參:谷八22~26);但在谷九~十六章中,馬爾谷重複同樣的圖像、事件和主題,讀者已可一目了然;而其關鍵樞紐,便是「耶穌顯聖容」事件(谷九2~13)。此事件夾在兩大部分的中央,形成了「三」的結構體,它不僅開展了馬爾谷的神學思想,也將其整個福音書的重點,轉移至內在和未來的光榮,突顯出耶穌被拒絕、受羞辱、終至死亡,其實都是即將到來之光榮的預備。為此緣故,本書封面設計,特以「耶穌顯聖容」為主題,而其背景,便是在大伯爾山上的耶穌顯聖容大殿。

本書另外還有一大特色,即在各章之末,作者為我們所整理的總結、重點。最後,在本書275~276頁中,讀者亦可見New American Bible(簡稱NAB)的腳註,詳述了《馬爾谷福音》成書之後的不同世代,加上了不同結局的背景。這些按學術和歷史所做的批判,都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可貴的是,本書譯者劉志明先生,亦同具細緻、敏銳的心思,能將作者的洞見,忠實而到味地呈現出來,使本書一路讀來都備覺清晰、順暢。

總之,在《馬爾谷福音》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聖史的平實、真誠,透過這一部具有精湛編輯策劃的作品,也激勵我們及所有本書的讀者,都成為耶穌顯聖容智慧的追隨者。

[1] 約於主曆70年,參本書導言,3~5頁。

[2] 只有十六章,而且只到第8節,後續的9~20節均為後人所增加;而《瑪竇福音》有廿八章,《路加福音》有廿四章,《若望福音》有廿一章,篇幅都比《馬爾谷福音》多了不少。

[3] 誠如本書作者所言,《馬爾谷福音》的結局僅至十六1~8;後來三位不知名的作者,為它加上了另外的結語,即「長式結局」,不但沒有必要,反而令人反感,因為它與《馬爾谷福音》的其它部分大相逕庭。參:本書230~2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