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望默示錄詮釋-導讀 by 胡國楨 ?>

若望默示錄詮釋-導讀 by 胡國楨

作者若望其實是「天主代言人」,要以這篇作品來安慰第一世紀末、在羅馬帝國政權壓迫下受苦的基督徒,請他們堅忍維護信德,並向他們保證:天主是歷史的主宰,最後的勝利必屬基督,新天新地必將來臨。

《若望默示錄》在「新約正典綱目」各作品中,是最特別的一本書。不只寫成的時間很晚,而且所用的文體也與其他新約作品很不一樣:既不像四部福音一樣,直接描寫耶穌生平事蹟的意義;也不像《宗徒大事錄》及各宗徒書信一樣,述說初期基督徒團體生活的事蹟及其意義。聖經學界稱這個文體為「默示文學」(apocalypse)。

按照《思高本》及《和合本》兩本中文聖經的譯法:作者若望把他自己的這部作品稱作是「預言」(默一3,廿二7、10、18、19);而且《若望默示錄》中又常出現天使給作者帶來從天上來的神視(圖像)及聲音(話語),尤其還要作者把神視中的事件寫下封存,以備將來之用(默廿二)。如此一來,很容易引導讀者在這本書中尋找世界被毀時會有什麼事發生,或是想知道世界末日何時來到,換言之,把這本經書當成走向世界末日路途的導覽地圖。歷史上,不乏自認有先知神恩的人物,宣稱自己能從《若望默示錄》內容中,精準推算出世界末日的確切日子,結果都是胡說一場。這樣讀《若望默示錄》,真是曲解了它的本義。

其實,被《思高本》及《和合本》兩本中文聖經譯為「預言」的這個希臘字,New American Bible譯為prophetic message,New Jerusalem Bible譯為prophecy,所以這個希臘字比較正確的中文譯法,應是「先知訊息」。《思高本》及《和合本》把這個詞譯為「預言」,雖然不能算錯,但只對了一半,因為「預言」只是「先知訊息」的一種。所以,作者若望要說的是:這部作品是「先知訊息」(默一3)。因而從舊約猶太文學的角度看,《若望默示錄》有著「先知文學」的因素在,是一本屬於「默示文學」的作品;而「默示文學」在舊約「先知文學」及「智慧文學」的各類作品中,都已經有了極深的根基。

先從舊約「先知文學」的角度看,先知的主要任務並非「預測未來」,而是作為「天主代言人」:也就是在以色列及猶大沒遵守好盟約時,譴責他們,警告他們做錯了事,天主要懲罰他們;在他們處於苦難、以為天主遺棄了他們時,或當他們對罪行悔改時,給他們帶來安慰的訊息。

再從舊約「智慧文學」的角度看,我們可從《約伯傳》等書的主題,得知這類作品有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義人為何無端遭受苦難?惡人為何不受懲罰?人受苦難的意義何在?天主的公義何在?這類問題統稱「神義論」(theodicy)[1]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會在生命中碰到這類問題,尤其是在承受苦難已達無法承受的臨界點時。

因此,我們應從上述兩個角度來讀《若望默示錄》。若然,就可得知作者若望其實是「天主代言人」,要以這篇作品來安慰第一世紀末、在羅馬帝國政權壓迫下受苦的基督徒,請他們堅忍維護信德,並向他們保證:天主是歷史的主宰,最後的勝利必屬基督,新天新地必將來臨。

談論新天新地來臨的議題,神學界稱之為「末世論」(eschatology),就是談論這世界最後、最終的問題。何謂「最後、最終」?用英文說是「final」:這個字有「最後、最終」的意思;不過,它還有兩個不同角度的意義。

「final」的第一個角度,是指時間上的「最後、最終」。從這角度看,新天新地將是世界末日所要發生的事件;而從這角度談末世論,在神學上稱之為「斷裂的末世觀」,或「基督再臨時才會實現的末世觀」(parousia eschatology),對觀福音所講的末世,屬於這類的末世觀。

從時間角度來看,根據《若望默示錄》的說法,末世時出現新耶路撒冷的景象,是由當今這個世界轉化而來的,而非這個世界毀滅之後出現的另一個桃花源式的天國。所以,為今日的基督徒來說,是該好好把握今生,在天主親自主宰的歷史中,努力改造這個不理想的世界,使之邁向新天新地。

「final」的第二個角度,是指邏輯上的「最後、最終」,這時它的意義就是道理上的「究竟」,或事物存在的「目的」了。從這角度看,耶穌基督已經把它帶到世界上來了,新天新地其實已經實現了,只是尚未圓滿而已;而從這個角度談的末世論,在神學上稱之為「已實現了的末世觀」(realized eschatology),《若望福音》所講的末世,雖然並沒有否認上述第一類末世觀的真實性,但更屬於這類的末世觀。

這類末世觀,多多少少是在邏輯上回答「神義論」(theodicy)的問題,說這個世界的最後終極統治者是天主自己,不論惡人如何惡劣、義人如何受苦,最終都會在天主的義德之下得到該有的報應或獎賞。這也是先知作為天主的代言者,所帶來的訊息。

因而,《思高本》及《和合本》的讀者在研讀《若望默示錄》時,每當遇到「預言」一字時,應把它懂成「先知訊息」,並且不要把《若望默示錄》這卷書懂成走向世界末日路途的導覽地圖,在其中尋找世界末日何時到來,否則就曲解它的本義了。

讀《若望默示錄》,除了應注意上述「先知文學」及「智慧文學」的特色之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猶太人文學中常用的一種稱作「夾層法」(inclusio)的寫作技巧。默十二就是採用了這個寫作技巧:默十二1~6及13~17是一個完整的神視,屬「外層神視」(outer vision);默十二7~12這個神視就是「內層神視」(inner vision)。外層神視(默十二1~6、13~17)是敘述一個巨龍攻擊天上戴著榮冠的一個女人。內層神視是敘述天上發生的戰爭:天使彌額爾把大龍摔到地上來。這兩個神視相輔相成,用象徵圖像解釋邪惡勢力如何被天主的聖者所擊敗。我們應該仔細研讀這兩個神視:先研究個別的部分,然後再合起來作整體觀。

總之,這本詮釋書可以幫助我們,以比較恰當的方式來閱讀、體悟天主給我們的啟示。

[1] 審訂者註:神義論,乃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W. von Leibniz, 1646~1716)所創造的神學詞彙:面對人類歷史中之惡的事實與奧秘,他為天主的美善而辯護,即天主雖容許罪惡存在,仍不傷其神聖與公義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