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望福音及書信詮釋-編者的話 by 盧德 ?>

若望福音及書信詮釋-編者的話 by 盧德

關於本書與作者

本書作者雷孟布朗(Raymond E. Brown, S.S., 1928~1998)神父,出生於紐約,1953年晉鐸,堪稱廿世紀基督宗教最為頂尖的聖經學者之一,也是第一位擁有三個聖經研究組織─天主教聖經聯會(The Catholic Bible Association)、聖經文學學會(The Society of Bible Literature)、國際性新約研究會(New Testament Studies)─的主席,並於1972~1978年出任「羅馬宗座聖經委員會」委員,這是史上唯一一位美籍人士參與「羅馬宗座聖經委員會」的重大殊榮。他於1971~1990年,任教於紐約長老教會為主的聯合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並在該校的聖經研究中心(Bible Studies)榮退。事實上,布朗神父終其一生,獲頒了美國及歐洲各大學院校共24個榮譽博士學位,其中很多是來自基督新教教會所屬的院校。這些都足以說明,他的影響力已遠遠超過了以英語為主的地區,更到達了全球追求聖經與神學研究新知的每一個角落。

布朗神父畢生,共參與了廿五部著作的出版(多數為他親著,但也有與人合著或合編的作品),內容廣泛,涵蓋聖經各個重大主題與人物,除了為人熟知的《聖經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1997)與各卷經書詮釋之外,還包括了《新約中的瑪利亞》(Mary and the New Testament, 1978合編)、《新約中的伯多祿》(Peter in the New Testament, 1973合著)、《耶穌所愛那門徒的團體》(The Community of the Beloved Disciple, 1979),以及《新約基督論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New Testament Christology, 1994)、《默西亞的誕生》(Birth of the Messiah, 1998)、《默西亞的死亡》(Death of the Messiah, 1994)等涉及基督信仰最核心的議題[1];而其中,他最重要也最具獨特貢獻的,便是他研究若望聖史的著作,並因而奠定了他成為聖經詮釋權威學者不可動搖的地位。

此外,布朗神父一生致力於聖經研究及其方法論,尤其身處廿世紀中,正是編輯批判、歷史批判、文學批判等,乃至各經書手抄本以及《死海經卷》出土之際,各種爭議如火如荼地展開討論,而百年來教會對這些爭議的態度和立場,也在布朗神父《隨著教會禮儀讀福音》一書中詳盡描述了[2]。而在此之上,布朗神父的聖經詮釋,主要便是根據歷史批判的研究方法論,來從事各經卷詮釋的。1966~82年間,他為Doubleday出版社的「The Anchor Bible聖經詮釋叢書」,編寫了一套廣受讚賞的三大冊共1200頁巨著:《若望福音一~十一章》、《若望福音十二~廿一章》及《若望書信》。1979年他更開闢了新園地,出版了《耶穌所愛門徒的團體》(The community of the Beloved Disciple),深度探討若望團體的生活、當時教會面臨的掙扎。晚年的他,又再度回到起點,重寫他的早期作品,運用簡捷扼要的筆法,濃縮了《若望福音》及若望書信的精華,也就是這本題名為「簡要本」的《若望福音及書信詮釋》。

由原本在全球各地被公認為最詳盡的巨著,到這本「簡要本」,我們再也找不到一本如此精闢的綜合,可以瞭解布朗神父對若望聖史的苦心研究了。據此,本書的編排,也根據布朗神父的區分,概括為兩大部分的「導論、文本及詮釋」:前者為《若望福音》;後者為《若望壹書》、《貳書》、《參書》三封書卷。所謂的「導論」,即每部經卷在進入逐字逐節的詮釋之前,先有的整體性概論,尤其是該書的作(編)者、寫作風格、成書的年代與背景、預設的讀者對象,以及所欲傳達的主旨訊息等。所謂的「文本」,即聖經章節;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聖經已經歷多手的抄本和翻譯,許多用字遣詞在不同版本的聖經中有所差異,因而本書審訂者加註說明,特別說明許多關鍵詞在不同聖經版本中的差異,並加以解釋[3]。所謂的「詮釋」,則是作者根據文本所作的逐字、逐句、逐節一一詳解;同樣的,審訂者在特定的、關鍵性的概念上,多處加註說明,以幫助讀者更能完整而全面地掌握經文要義。

最後,布朗神父多年的教學經驗,讓他在本書之末更加上了〈研讀指引及討論課題〉。這八大方面各5道題目、總共40道討論題綱,不僅點出了若望著作的全方位面向與重點,更方便研經者在閱讀本書後,再次綜覽、複習(如同若望的寫作特徵#7 演講詞重複出現[4])。

關於本書封面

本書封面上圖為「加納婚宴」。耶穌「變水為酒」的神蹟,是祂公開宣講事工的第一個記號,也是《若望福音》獨有的特色,且是最重要的一個轉捩點(誠如布朗神父所言,「加納這地方,是耶穌要來取代猶太制度的第一個例子」[5])。這一正教會的聖像,充分傳達了「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若一14)的光榮,也表達出了本書的宗旨。

至於封面下圖以及封底上圖,皆攝於厄弗所城的聖若望大教堂遺址(牛佳元提供)。該大教堂約於主曆530年,由拜占庭帝國的賈斯丁尼安皇帝(Emperor Justinian, 527~565 AD)所建,而其所在位置,即是立於相傳聖若望被埋葬之墓的上方。這位聖若望,被認為是耶穌所愛的門徒、編寫《若望福音》的聖史,以及三篇「若望書信」和《若望默示錄》的作者(或至少是最重要的見證人)。換言之,他正是本書詮釋(除了耶穌之外)的一個靈魂人物。為此,封面下圖即以其墓碑,表達我們對此聖者的感佩與紀念。

聖若望大教堂呈十字型的建築,由六個圓拱型的屋頂,構成主要的聖殿結構(如右圖)。而根據傳統,聖若望之墓,便是在十字中央、最主要也是最大的一個圓頂之下方;在中世紀的全盛時期,此處被舉揚為最神聖的地方,有成千上萬的朝聖者,絡繹不絕而來。

不幸地,隨著厄弗所城的重要性逐漸沒落,以及後來阿拉伯人的侵襲、掠奪,聖若望大教堂被大肆破壞,1330年更被轉成了一座清真寺,而其廢墟也被拿來當作建築材料。直到近年,聖若望大教堂的遺址才稍經修復,以供訪客前來,一窺她曾有過的風華。

關於活水編譯小組及其聖經詮釋系列

輔大神學叢書的「活水專輯系列」計畫編譯一套具有當代聖經學術基礎、大眾化的聖經詮釋,本書是我們努力成果中的第三本。而胡國楨神父與張錚錚、樂近英夫婦的結緣,乃至「活水編譯小組」的誕生,即出自於這本《若望福音及書信詮釋(簡要本)》的合作編譯過程。然而,為何本書的出版,是排在「活水系列」的第三本,而非第一本呢?原因始終是一句「先見林,再見樹」這一研讀聖經的原則(其實它也是做學問,乃至生活各領域中,「先有宏觀視野,才能有個別洞見」不二的法門)。

為幫助讀者宏觀地鳥瞰聖經這座森林奧秘的特色,活水系列先行出版了《隨著教會禮儀讀福音:從聖誕期到活期》及《五旬節與聖神:復活期讀宗徒大事錄》兩書(分別收錄為「輔大神學叢書90、92」,並請參閱以下簡介)。倘若讀者能先參考這兩本較宏觀的參考書,再行研讀本《若望福音及書信詮釋》,相信對整體而深切掌握天主願藉若望聖史所啟示的救恩訊息,更能有所助益。無論如何,這些相輔相成的聖經詮釋作品,旨在幫助我們,更能聯合萬物,連結於「阿耳法」和「敖默加」、元始和終末的終極者天主本身,而非取而代之。

「活水編譯小組」後續仍將出版一系列聖經研讀的參考材料,期能立於基督信仰最重要的基礎上,對天主啟示有更清楚而全面的了解。但願這些努力與工作,誠如耶穌的應許:「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若四14);更願每位基督徒飲了這活水,更加「愈顯主榮」!

 

輔大神學叢書90

《隨著教會禮儀讀福音》

聖經好像一座大森林,我們讀經是為了要瞭解這座森林的奧秘,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要體悟一座森林的奧秘,需先宏觀地從上空、遠遠地鳥瞰整個森林的全貌,體悟這整座森林的特色;而後再進入森林之中,微觀地細細體查每一棵樹的特質,如此,才能比較全面性地得到這座森林的啟示。所謂「要見樹,也要見林」,而且是「先見林,再見樹」。

本書採「先見林,再見樹」的觀點,首先宏觀地為讀者說明:現有的四部福音是經由「耶穌生平宣講期」、「宗徒團體宣道期」以及「聖史編寫福音期」三階段發展,最後呈現出來的作品。進而,藉由教會禮儀年曆各節期中所恭聽的福音內容,領悟天主在基督生命中的啟示。本書由聖誕期(耶穌的童年史)說到復活期(耶穌復活的敘述),為今日福音的聽眾及讀者,指出如何從人的作品中體會出天主要跟我們說的話。

 

輔大神學叢書92

《五旬節與聖神:復活期讀宗徒大事錄》

主曆30年代,是基督教會在聖神指引下,使「基督傳承」逐漸發展演進,而走向定型教會的最關鍵時期。《宗徒大事錄》就是為這段關鍵時刻所寫的「回憶錄」:它一方面表達當時的教會領袖,如何應付外來受仇視壓迫的危機;二方面也為化解教會內部因理念不同,而有的分裂危機,並持守了基督信仰不可改變的「共融」的核心要素。

本書由「復活期禮儀讀經的安排」開始,一步步展開有關對耶穌的信仰宣告:先向猶太人、後向外邦人;教會也隨之由耶路撒冷,擴展到猶太及撒瑪黎雅,進而再擴展到安提約基雅,最後到達羅馬。這發展過程,順著伯多祿和保祿兩大宗徒的宣講事蹟而進行;並配合復活期《若望福音》的禮儀讀經作反思。簡言之,《宗徒大事錄》指出聖神在歷史中的外在工作,《若望福音》則指出聖神在門徒們的內心工作;這兩部作品正好互補地,印證了基督徒生命中聖神的運作。

 

[1] 有關「聖經中的基督論」,目前已有四本布朗神父的著作,由香港公教真理學會譯為中文,分別如下:

‧《十架上的基督:聖週苦難述說釋義》,1992(譯自A crucified Christ in Holy Week, The Liturgical Press, 1991);

‧《聖誕期:成年的基督》,1994(譯自An adult Christ at Christmas,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85);

‧《降生的基督:釋迎接耶穌誕生的福音敘述(瑪一及路一)》,1994(譯自A coming Christ in advent essays on the Gospel narratives preparing for the birth of Jesus Matthew I and Luke I, The Liturgical Press, 1988);

‧《復活的基督》,1994(譯自A risen Christ in Eastertime,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91)。

[2] 參:Raymond E. Brown著,活水編譯小組編譯,《隨著教會禮儀讀福音》(台北:光啟文化,2009),3~13頁。

[3] 這本小冊子的中譯文本,我們基本上以《思高本聖經》為藍本,若有需要,我們參照《和合本聖經》加以說明,若還有不足之處,我們提出英譯文的New Jerusalem BibleNew American Bible來對照分析。

[4] 本書21~22頁。

[5] 本書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