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中為天地立心,為蒼生立命者-認識希伯來聖經中的先知 by 戎利娜 ?>

亂世中為天地立心,為蒼生立命者-認識希伯來聖經中的先知 by 戎利娜

img-thing我们所谈的先知指的是哪些人

“先知”在圣经中所指的范围相当广泛,许多人都被冠以“先知”的称号。在梅瑟五书中,亚巴郎(创二十7)、亚郎(出七1)、米黎盎(出十五20)都曾被称为先知。梅瑟被视为先知的楷模(申十八15-22),上主要在以色列中兴起像梅瑟一样的先知,因为梅瑟曾多次面对面与上主交谈,是最有代表性的天人中介。德泼辣(民四4)和撒慕尔(撒上九9)既是民长,又是先知。加得和纳堂是达味宫廷的先知。厄里亚和厄里叟是南北分裂后北国的先知。分裂后的北国为了获取政治上的独立,自然要以宗教上的独立为基础。以色列的首任君王雅洛贝罕修筑了舌根和培奴耳两个圣地,并造了两只金牛犊,放在贝特尔和丹(列上十二25-33)。当阿哈布为以色列王时,对邪神巴耳的崇拜更为猖獗。生活在此时期的厄里亚和厄里叟都极力维护对上主雅威的信仰,并倡导社会正义,甚至不惜与当时的统治者作对。

但这些都不是我们这里要探讨的先知。我们要探讨的是南北两国从公元前八世纪开始,先后被列强统治蹂躏,之后灭亡的过程中,一批著书立说的先知。这些就是圣经中先知文学的“作者,”如亚毛斯、欧瑟亚、米该亚、依撒意亚、耶肋米亚、厄则克耳等。这些先知们身处乱世,却没有随波逐流,反而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与良心,以宣告、劝勉、激励甚至胁迫,使以色列在国破家亡的苦难中不至迷失,回归上主,在上主那里获得对生命与未来的希望。

如何理解“先知”一词

大家对“先知”(prophet)一词的普通理解源于希腊文Prophetes,“to foresee,”“预知、预见”的意思。把先知单纯看作能预知未来的人是对先知片面的理解,有相当的误导性。圣经中先知的角色是多元的,这里提出两点:第一,以色列先知们的主要职责并非预告要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同样谈及过去,关注现在,预告未来只是先知职责的一小部分。第二,先知在圣经中多元的角色通过不同的先知称呼可以看出来。在希伯来圣经中,“先知”一词其实来自四个不同的称呼[1]

  • Hozeh,(Seer),领受神视并将之报告出来的人(亚七12);有时译为“先知”,与Nabi互用(依二九10;三十10),有时译为 “先见者”(编上二九29)。
  • Ro’eh,(Diviner)“先见者”,具有一种显著的认知能力和洞察力,主要指比较重要和富有影响力的个人,最多用来形容撒慕尔(撒上九章)。
  • Ish Ha’elohim (Man of God),最常见于形容厄里亚和厄里叟。Man of God可以理解为“Holy man,”在俗世中代表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列下六1-7,厄里叟使沉到河里的斧头浮出水面。这样的能力来自神界,厄里叟不需要祈祷,他只行动就够了,因为他拥有这样的神力。
  • Nabi, (Prophet)常译为“先知”,出现的频率最高。它的意思不确定,可能有 “蒙召者”或“被召叫的人”的意思,经常出现在先知蒙召的叙述中,如依六章,耶一章;则一-二章。先知是被上主主动拣选、召唤和差遣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成为对先知的典型称呼(撒上九9)。

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先知的角色其实是相当多元的。他们蒙受上主的召叫,被上主派遣,向人传达所见所闻上主的讯息,并显示上主的神圣。先知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如听到上主的发言或神视,领受上主的讯息。先知们的共通点即他们是“天人中介”(intermediaries),在天主面前代表人(亚七2),在人面前代表天主(亚五4)。他们在平凡的世界中可以展示神的力量。他们可以预见宇宙世界(亚七4;匝一7-17);他们可以参与天上上主的会议(列上二二章;依六章);他们能够看出人的诡计(米三章)。先知们的确是“边界人物”(boundary figures)。

从整体上纵观先知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背景

我们所要探讨的著作先知所处的时代,基本集中在公元前8世纪,亚述的威胁和以色列的灭亡,到公元前六世纪末流亡后之间。这段时期可以被分成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1. 公元前八世纪亚述帝国的扩张和以色列的灭亡(721BCE),此时期北国的先知为亚毛斯和欧瑟亚,南国的先知为米该亚和第一依撒意亚(对应依一-三九章)
  2. 公元前七世纪末和六世纪初,巴比伦的威胁和犹大的灭亡(587BCE),此时期的先知为索福尼亚Zephaniah (630-620),纳鸿,哈巴谷,耶肋米亚
  3. 流亡时期的先知:厄则克尔
  4. 波斯时代流亡后的先知:第二依撒意亚(对应依四十-五五章),哈盖,匝加利亚,马拉基亚,岳厄尔,第三依撒意亚(对应依五六-六六章)

这里不会涉及达尼尔和约纳两位。达尼尔在希伯来圣经中不属于先知,而是被放在圣书卷中,其文体与先知文学不同,属末世体裁。约纳与其他先知的写作风格不同,它以夸张、形象的方式描述约纳个人的经历,不像其他先知对国家和人民宣讲。

先知文学的整体讯息:以色列的死亡和复活

先知文学有一个清晰的开始,但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结尾。先知文学的开始是第一位著作先知亚毛斯,他宣告了以色列必然的毁灭。亚毛斯这样的宣告并非要求北国以色列悔改,而是接受即将被毁灭的命运。先知文学结束的年代是无法确定的,其原因也很清楚,因为流亡后期的先知们关注的是以色列538BCE后的重建,而重建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先知们的话语最后被整理成册,成为以色列人生活的指南。亚毛斯关于以色列要被毁灭的宣告成为先知文学的一部分,它的讯息只有在了解先知文学整体讯息的前提下才能被正确理解。

先知们的讯息和以色列历史上三个重要的阶段有密切的联系:

722BCE 撒玛利亚的毁灭,以色列的死亡

587BCE耶路撒冷的毁灭,犹大的死亡,和

538BCE波斯王居鲁士的谕令,以色列人重回许地。

这三个重要阶段就是先知文学的背景。

先知文学解释了上主为什么做了祂所做的,即以色列为什么灭亡了。同时,先知文学也设定了一个贯穿的主题,那就是则三七1-14所描述的以色列的死亡和复活。亚毛斯先知中以色列一定要面对灭亡的讯息要在这样的脉络中来理解。以色列必须要死亡,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复活[2]

先知文学的神学思想可以简括如下:上主拣选了以色列子民,为了和他们建立盟约的关系,并给他们土地作为盟约的见证;上主用自己的法律来塑造以色列的民族特性,藉司祭教导他们,国王维护正义,圣贤引领他们,先知警告劝导他们。但这些都没有奏效,以色列每天的朝拜和日常生活与其他民族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没有在其他民族中为上主作见证,他们中的孤儿、寡妇、外方人和穷人的命运并不比在其他国家好。随着中东大国的兴起,如亚述和巴比伦,上主决定作一件新事,祂要重新开始。以色列和犹大两个小小的王国将失去它们的政治独立,但从犹大的死亡,上主将兴起一个新的民族,亡国后的以色列人将明白他们的祖先从来都不明白的事情,他们将遵照上主的法律生活,远超过他们的祖先。

为了这一切的发生,上主首先兴起了先知。他们并不是改革者,改革为以色列已经太晚了。他们就是要宣告将发生的事情,以色列无法避免灭国的灾难,因为上主不会保护以色列脱离敌人的手,但先知们宣称上主要用灾难达到自己的目的。先知们也宣讲法律,如果以色列遵守上主的法律,他们就会成为一个和谐共融的团体。以色列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标准,但当灾难来到,一切都失去以后,以色列就会记起先知们的话。有的先知开始为更新的以色列宣告一个新的未来,先知们宣告的判断和许诺混杂在一起的讯息最终被流亡巴比伦的以色列人认真接受了。

流亡后的以色列人真的成为一个新的民族,犹太宗教也开始慢慢形成。他们不再需要上主的先知,也不需要有人用先知的方式来告诫他们。他们形成了有组织的朝拜模式和伦理生活的原则。

先知所处的重要历史阶段与主要讯息

  • 公元前八世纪亚述帝国的扩张和以色列的灭亡(721BCE)

亚述帝国的兴起对北国以色列的影响

亚述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在强有力的国王的领导下,亚述在公元前10世纪中叶开始逐步向四周扩展它的疆域。它控制了南部的巴比伦及西部的叙利亚和黎巴嫩,后者为亚述提供了上等的木材。公元前9世纪,亚述占领了土耳其南部。到841BCE,北国以色列已经成为亚述的附属国。亚述帝国在公元前8世纪上半叶经历了约半世纪的衰落期, 之后在元帅提革拉特丕肋色尔Tiglath-Pileser III(745-727BCE)的领导下再度复兴。他改变了让附属国自治的政策,用更强的手段镇压,并完全控制有反叛倾向的城市。此时期的以色列经历了很大的压力,在短短20年内就有6任国王,其中的四位被杀害。很快,亚述已经占领了以色列的大部分领土。最终,以色列于721BCE灭亡(列下17章)。亚述在公元前740到730之间对中东的攻击不但在圣经中有记录(列下15章),也出现在亚述的年鉴中。

以色列经历繁荣后灭亡

到800BCE亚述帝国的势力显衰退时,近东地区开始发展。在这一时期,以色列和犹大开始了撒罗满之后的繁荣时代。雅洛贝罕第二为北国的君王(列下十四23-27),乌齐雅为南国的君王(列下十五13)。商业复兴,城市重建,考古学在这一时期发现了一些宽敞的私人住宅。雅洛贝罕第二约在786-750BCE为以色列王,这一时期北国很多人的名字内含有“巴尔”,证明客纳罕的邪神崇拜在北国还很盛行。南国的乌齐雅,又名阿匝黎雅在783-742为犹大王,也给南国带来了新的繁荣景象。

这时,著书立说的先知们开始出现。亚毛斯和欧瑟亚在北国,依撒意亚和米该亚在南国。他们都经历过繁荣,但都开始看到亚述卷土重来,要拿走他们国家的独立。北国在雅洛贝罕第二去世后,开始经历内战,残杀和亲亚述及反亚述之间的争斗。亚毛斯和欧瑟亚都看到北国的末日已经不远了。

亚毛斯עָמ֔וֹס “背负重担的人”:天主正义的先知

亚毛斯来自南国犹大的特科亚,蒙召在贝特尔向北国以色列宣讲(亚一1;七14-15)。亚毛斯从来没有提到过亚述的攻击,所以他大概在760-745BCE,Tiglath-pilester III 时代之前宣讲。

亚毛斯虽然是著作先知中的第一位,但他的讯息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宣讲的是以色列的毁灭(亚八1-3),他的讯息看似非常消极,毫无希望。但是,现代学者越来越注意到亚毛斯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讯息不应被孤立起来,应放在整个先知文学的大背景里,另一方面因为他的宣讲涉及一个先知文学非常重要的主题:天主的正义。任何一个社会的健康与否就看这个社会中的边缘弱小者是否受到合理的照顾。如果社会中的穷人和需要的人被欺压,那么这个社会就是病态的,离灭亡就不远了。以色列的社会不正义正是它毁灭的根本原因,请参阅亚二6-16;四1-3;五14-15;21-27;八4-8。

亚毛斯中的主题句是五24:But let justice roll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n ever-flowing stream. (Amo 5:24 NRS)

וְיִגַּ֥ל כַּמַּ֖יִם מִשְׁפָּ֑ט וּצְדָקָ֖ה כְּנַ֥חַל אֵיתָֽן׃

(Amo 5:24 WTT)

亚毛斯讯息的核心是天主是整个世界的主宰,祂要求正义,关心穷人和被遗弃的人。亚毛斯的天主关心所有的国家(亚九7);但因为天主拣选并特别爱了以色列,所以他们要度正义虔敬的生活。亚毛斯认为以色列的不正义是由于富足从而忘记天主造成的(亚二6-8)。

亚毛斯的话涉及生活的各层面:法律、领导阶层、经济生活、和朝拜。北国人认为天主不会惩罚他们,因为他们和上主订立的盟约,但亚毛斯屡次告诫他们,他们的罪恶会导致敌人的进攻(亚三3-8;四6-13);亚毛斯也告诫以色列人上主不会悦纳不义的祭献(亚五21-27),上主更在乎的是公义。

亚毛斯的宣讲用的是新的方式,他向整个民族和人民发言,而不仅针对国王或领袖。他确定天主不会坐观以色列人沉迷于邪恶,天主会借着敌人的手让以色列人警醒。他宣讲说以色列的末日近了,他的讯息也没有多少希望,但他并没有闭眼不看未来,以色列的未来取决于他们如何响应天主。

欧瑟亚(הוֹשֵׁ֙עַ词根是“拯救” 的意思)和天主的国

欧瑟亚是北国人,约在745-722BCE作先知(欧一1)。他和亚毛斯生活在同样的年代。二人对盟约和法律都很有激情。欧瑟亚是一部激情四射的书,a passionate book, 它的激情洋溢在书的各个层面:一个不忠的妻子和她很多恋人;一个不断经历着背叛,因妻子的不忠而备受折磨的丈夫;这位丈夫的愤怒和他要惩罚自己妻子的欲望;最后,他们终于和好,恢复了以前的关系。

欧瑟亚先知书的历史背景

欧一1(很可能是后期的编辑者加上的)认为欧瑟亚是贝厄黎的儿子。欧瑟亚处在雅洛贝罕二世(786-746BCE)统治的最后几年,和以色列被亚述灭亡(721BCE)之间。如果欧一1描述的是历史事实的话,欧瑟亚处在雅洛贝罕二世和平统治后的混乱时期。登上王位的人不断被杀害,朝廷腐败,群党作乱(欧六8-10;七1-7)。北国不但和亚述交战,也在叙利亚-厄弗辣因之战(Syro-Ephrainite War) 中和南国发生了冲突。以色列的外交政策变化不定,试图讨好当时在政治舞台上争执不下的列强—埃及和亚述(欧七8-15;十二1)。

以色列到处都充斥着经济上的虐待。贫富的差异在雅洛贝罕二世去世后变得非常明显;以色列和犹大的战争并要向亚述纳贡耗尽了以色列的经济资源(欧八10;十6)。比较富有的人加强了对穷人的压迫,甚至用舞弊和欺骗的方式(欧十二7-8)。

欧瑟亚谴责以色列由于不信任上主而犯的三种罪恶:(1)依靠他们自己的军事能力;(2)依赖列强,亚述和埃及,与他们建立盟约;(3)敬拜巴尔邪神,忘记盟约的上主。以色列不忠信的行为导致他们被亚述所灭,但上主对他们的爱将带领他们由厄运走向救恩。

 欧瑟亚的结构和神学主题

欧瑟亚是圣经中第一位用婚姻的图像来表达上主和以色列之间的盟约关系的人。除了婚约的图像外,欧瑟亚也用了其它的图像来表达上主和以色列的关系,这些不同图像的出现和欧瑟亚的结构是联系在一起的。

欧瑟亚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一个特定的图像来表明上主和以色列之间的盟约关系。欧1-3章主要是丈夫/妻子的暗喻:欧瑟亚第一章记述的是欧瑟亚和他淫乱的妻子戈默尔悲剧性的婚姻,和他们的三个孩子:依次勒耳,上主要向耶胡家追讨依次勒耳的血债,消灭以色列王室(参列下九21-27;十1-11);罗鲁阿玛(לֹ֣א רֻחָ֑מָה 不蒙怜爱者),上主不会再爱怜宽恕以色列;罗阿米(לֹ֣א עַמִּ֔י 非我人民)。欧2章和第一章平行,记述的是以色列和上主反反复复的关系。以色列敬拜邪神就如一个不忠的妻子,如果上主愿意就可以消灭他们,但上主最终和自己的“妻子”,祂不忠的人民和好,为欧瑟亚和戈默尔的和好提供了一个楷模。【上主与以色列的关系是欧瑟亚婚姻的楷模】

欧4-11章是欧瑟亚中最长的一部分,包括欧瑟亚反对以色列的政治和朝拜的主干。欧11章,这一部分的最后一章用父母/子女的暗喻来表达上主和以色列之间的关系。上主成为深爱以色列的父母,以色列成为叛逆的儿子。上主—以色列的父母拒绝杀害祂的叛逆之子,即使当地的法律要求祂这样做。

欧12-14章,欧瑟亚把夫妻和父母/子女的暗喻交织在一起。不明智的儿子面对被毁灭的命运,除非他为自己累积起来的罪过悔改(欧13章);悔改的妻子回到她的丈夫身边,和她流放前的土地上(欧12章);这块满目疮痍的土地将再次欣欣向荣,成为一个美丽的田园,象征夫妻间的和好(欧14章)。

欧瑟亚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对全书的结构和内容都很重要。欧一1把欧瑟亚的讯息放在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下,而最后一节,欧十四10用一句智慧之言结束本书,劝告读者聆听遵行先知的教导:“谁明智,就会明了;谁聪敏,就会领受,因为上主的道路是正直的;义人在上面畅行,恶人反在上面跌倒。”

欧三,十一,十四章是欧瑟亚三部分的结尾,这几章对了解全书的结构和讯息很关键。每一章都通过一个暗喻来表达上主和以色列的关系,或是夫妻(三,十四),或是父母/子女(11)。每一章都强调以色列的悔改/回归上主(希伯来文 bwv 包括这两方面的意思)和上主的宽恕和怜悯。返回(bwv)在每章中都有两层含义:以色列—妻子或儿子—灵性的回归和他们从流亡之地回到家乡的身体的回归。

除了返回/回归的主题外,这几部分还有另外一个主题:从荒芜到肥沃。在欧二章中,整个土地都是荒芜的(二3,12),但因夫妻的和好却成为多产的。在欧四-十一章中,人类的荒芜以宇宙的贫瘠来象征(四3),但三个充满希望的讯息,五15-六3,十12,十一10-11,讲述荒芜将变成肥沃。欧一-三章以妻子/以色列被种在这地上(二25)结束,而十四5-8描述以色列的茂盛秀丽。

 注:欧瑟亚先知书中所用的一个重要的修辞方法就是比喻/暗喻(Metaphor)。比喻有“是”和“不是”两个层面,如“上主是我们的父亲”,上主既有父亲的素质,又超越父亲的形象能包含的所有内涵,上主可以同时是母亲。

这样一个婚姻和夫妻关系的比喻让人能够深入上主的内心深处去体会他对以色列的爱。同时,欧瑟亚的绝大部分听众是以色列男人,而他们在当时父权社会的婚姻中是比较强大的一方。让他们最难接受的可能就是妻子的不忠带来的耻辱,让他们原谅并重新接受他们的妻子,而且把妻子的私生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是有很大挑战的。让他们支持保护不忠的妻子和她的孩子,并接受由此而带来的社会压力为一个以色列男人是很困难的。但这正是上主所要求的。这也正是上主对不忠的以色列的态度;以色列可能当不起上主如此的爱,但上主坚持用这样的爱爱着他们。

欧瑟亚先知的讯息

  1. 欧瑟亚先知很可能是第一位用“通奸”(字根是qan)来表达以色列敬拜邪神的先知,这个字根只出现在欧瑟亚、耶肋米亚、和厄则克耳。但是“妓女”(字根是hnz)一词的寓意却被广泛应用。欧瑟亚用这两个词来表明以色列忘却了她的上主,敬拜了其它神明。
  2. “认识上主”是欧瑟亚的一个主题。以色列人不认识上主,他们不知道上主是祝福的泉源(欧二10)。欧瑟亚不断哀叹以色列对上主缺乏认知(四1,6;五4;七9;十一3)。以色列的未来将建立在对上主的认知上(二22)。欧瑟亚同时强调对上主的认知体现在按照盟约的要求生活,只有这样以色列才能维持和上主之间的关系,“因为上主喜爱仁爱胜过祭献,喜欢人认识天主胜过全燔祭(六6)。
  3. 欧瑟亚和亚毛斯一样,认为以色列社会已病入膏肓,但欧瑟亚更清楚指出以色列领导人—司祭、先知、和国王的错误(四4-9;五1,10;七3;八4;十三10-11)。
  4. 上主在欧瑟亚先知书中要惩罚以色列,但是上主自己对此也很踌躇,如欧六4;十一8。要来的灾难是要以色列人改变他们目前的生活,回到上主身边。以色列曾经淫乱,欧瑟亚要娶一个要陷在淫乱中的妻子,欧瑟亚要像上主对待以色列一样对待自己的妻子,上主告诉欧瑟亚的不是关于判断,而是爱,无条件的宽恕之爱。就像上主把以色列当作自己的民族,欧瑟亚也要把他的妻子当作自己唯一的女人。这个女子可能不配,但欧瑟亚要爱她,选择和她生活在一起,就像上主选择并爱了以色列一样。
  5. 欧瑟亚先知书中有一个动词贯穿首尾:Shuv(bwv),“转身、返回”之意。以色列离弃了雅威上主,转向了巴尔邪神(七 16)。他们拒绝回到上主那里(七10;十一5),即使他们希望回到上主那里(二7-9),他们的行为也不允许他们那样做(五4;六11-七1),结果是上主要离开他们(五15),要惩治他们的行为(四9;十二3,15),上主要拿走他们的五谷、美酒、毛衣和麻布(二10-11),他们要返回埃及(八13;九3;十一5)。但并非一切都无法挽回了,以色列要回到上主那里(十二7),同时上主也会主动回到以色列身边(十一8-9)。上主将不再愤怒(十四5),以色列会再次繁荣茂盛如同果园(十四6-9)。

米该亚的特别讯息:

  1. 上主已离开了祂的圣殿(米一2-3)。
  2. “遗民”的思想:借着这些遗民,上主将复兴以民(二12-13)。
  3. 先知的职责不是宣告以色列子民期待的讯息,而是:至于我,我因上主的神而充满力量、正义和勇气,向雅各伯指出她的邪恶,向以色列说明她的罪过(二8)。
  4. 上主向人要求的不是全燔祭或任何祭献,而是:履行正义,爱好慈善,虚心与你的天主来往(六6-8)。

 

公元前八世纪的依撒意亚先知

 现代学者倾向于从整体的角度来阅读依撒意亚先知书,虽然这些资料明显来自三个相当不同的阶段。这部先知书涉及的时代也比较久远,从达味时期到波斯时代,论及的主题也相当多元丰富。

历史背景

  • 公元前742或736乌齐雅王逝世那年蒙召做先知

我们对依撒意亚先知的生平知道得并不多,但根据所有的资料可以确定依撒意亚先知有权直面君王,虽然他们未必采纳先知的建议,这说明依撒意亚是犹大王朝内部的人。依六章记载依撒意亚先知的蒙召,他可能在公元前742或736开始做先知:“乌齐雅王逝世那年…” (一1)。先知蒙召的时候,正是乌齐雅王逝世的时代,意味着犹大独立自主的时代已经过去。745BCE, Pigleth-Pilester III 掌握了亚述,他迅速扩展了亚述的疆域,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一些小国也吞并了。他的继位者们也继续了他军事和政治的扩张。依撒意亚就生活在这样的时期,犹大经受着亚述统治的威胁。先知在他的背景下所讲的话和行为都和亚述国王一系列的行动有关系。依1-39章不只一次称亚述为上主计划的工具,“亚述,我义怒的木棍,我震怒的棍杖”(十5)。

  • 叙利亚-厄弗辣因战争(735-732BCE,依七1-9)

依撒意亚先知生活的第一个阶段牵涉到叙利亚-厄弗辣因战争(735-732BCE,依七1-9;列下十六1-20;编下二八5-8)。依7-8章关注的就是这一战争中的阿哈次,即恐惧又无信。提革拉特丕肋色尔自称为“普世的君王”(King of the World)。他在738BCE开始进攻叙利亚北部,并将大马士革和以色列收录为亚述的附庸国。两国每年都需向亚述进贡(参列下十五19-20)。四年后,提革拉特丕肋色尔又开始进攻培肋设特人的城市,他占领了迦萨Gaza,Gaza的国王Hanno逃到埃及。这之后不久,大马士革和以色列试图强迫犹大王阿哈次加入他们反亚述的联盟,阿哈次当然不同意。大马士革和以色列就进攻犹大,希望拿掉阿哈次,换上他们的傀儡(列下十六5;依七1-八15;十七1-6;欧五8-14;八7-10)。阿哈次不顾依撒意亚先知的反对,去寻求亚述的帮助,并以重金为礼。这个举动是个致命的错误,之后以色列和犹大两国都成为亚述的附庸。

  • 在亚述的威胁下依赖埃及的不可靠

约十年后,北国被亚述王撒尔贡Sargon II 所灭。依撒意亚生活的下一个阶段是埃及在715BCE策动的一次对亚述的反叛行动,阿市多得和培肋舍特的其他城市也反对亚述的统治(依二十1-6)。当撒尔贡Sargon II进攻阿市多得的时候,依撒意亚裸体赤足走在耶路撒冷的大街上,三年之久,象征在亚述的威胁下依赖埃及的不可靠。事实证明依赖埃及的确不可靠,因为Sargon II打败了埃及。依18章和十四28-32可能和这一阶段有关系。

  • 希则克雅得以保存耶路撒冷(列下十九35-37//依三七36-38)

依1-39章记述的第三个阶段就是705-701BCE的亚述危机。当Sargon II 在705BCE去世之后,散乃黑黎布登上王位,各处反叛,巴比伦首先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在耶路撒冷,希则克雅宣布了独立。申命纪历史的作者把这归功于他的宗教改革(列下十八1-8)。但是,散乃黑黎布迅速控制了巴比伦,来到犹大。犹大和埃及联盟的可能性再次出现,依撒意亚反对(依28-31章)。亚述大军杀死了犹大城镇十分之一的人口,并在701BCE围困了耶路撒冷(依36-37)。这一阶段的资料,无论是圣经的还是亚述的,都很复杂,想重建那一时期的历史是不可能的。然而,是否因为希则克雅向上主表达了敬意或者上主像依撒意亚许诺的直接干预了,亚述撤军,没有占领耶路撒冷。

我们最后听到依撒意亚先知是依39章,属于公元前8世纪的传统,但来自更晚的作者。依撒意亚预言了巴比伦的流亡。所以这一部分的资料超越了公元前8世纪的限制,依1-39章都是这样。希则克雅之后,犹大王约史亚要让耶路撒冷成为朝拜的中心,但他过早地死在战场。亚述的散乃黑黎布之后,巴比伦的拿步高兴起,他占领了耶路撒冷,毁灭了熙雍山上的圣殿(597和587),带走达味王朝的最后一位君王,让犹大人流亡。流亡随着波斯王居鲁士的来到在539BCE会结束。耶路撒冷圣城和圣殿都要被重建。先知传统将逐渐转变为末世传统。依1-39章中的一些部分,如24-27章就显示了这方面的倾向。

依1-39章中较突显的主题:

  • 起诉上主的子民和其他民族的罪恶。先知控诉的范围很广,罪恶指的是对上主的反叛(依一2-3),不认识或承认上主(一4),拒绝上主的法律或以色列圣者的话(五24);人们宁肯相信崇拜的力量,也不寻求正义,不关心受压迫的人(一10-17)。他们的经济、法律、和社会行为不正义(五8-24;十1-4)。以色列的领袖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三1-15),他们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二八1-13)或嘲弄了上主的话语(二八14-22)。这些控诉不只针对以色列子民,也包括其他民族,如亚述,它本是上主义怒的棍棒,却很傲慢(十5-19)。
  • 依撒意亚和继续他著作的人们宣告上主要来审判,上主的干预常被描绘成对罪过的惩罚。葡萄园要被毁灭,因为它出产的不是正义,而是凶杀;不是公道,而是呼号(依五1-7)。人民、国家、和城市都会陷在混乱中(依三1-5)。国王和人民要流亡(三九6-8)。审判常常被描绘成上主的日子的来临(依二12,20;四1;七20;十三6)。上主的愤怒不只针对以色列和犹大,还包括外邦国家(依13-23章),天军(二四2),甚至整个世界(二四1-23)。
  • 这一部分宣布了上主要拯救并改造(to save, to redeem, to transform)的好消息. 与此相关的两个重要主题就是达味王朝和上主拣选熙雍。一位新的国王要建立和平和正义(依九1-8),这个达味之子要开始更新人和万物的关系(十一1-9),耶路撒冷要受到保护,不会被亚述占领(三一4-5;三七6-7;33-34)。流亡的人要返回耶路撒冷(十一10-16;三五1-10),就如同外邦人要来接受审判,也参与新的和平时代(二1-4)。
  • 先知们没有讲很多信仰和行为规范,大部分时候,他们给的是批评,期待人不要这样生活行动。其中有一个劝告很突出也很基本,就是要信赖上主,以色列的圣者。人民,特别是国王不要相信强国和军队,而要信赖上主(依三一1)。依撒意亚告诉阿哈次说:“假设你们不肯相信,你们必然不能存立”(七9)。当耶路撒冷处在危难中,上主的讯息是“你们的得救是在于皈依和安静,你们的力量是在于宁静和信赖”(三十15)。人的信仰不是对信条或思想的肯定,而是对上主的献身。

依六章:依撒意亚的蒙召

  • 年代:依撒意亚是在“乌齐雅王逝世那年”即742或736BCE蒙召。乌齐雅王的去世意味着犹大会失去自主,亚述对他们的控制会越来越强。
  • 依撒意亚先知首先看到神视,经验到上主的临在,祂的神圣和全能(依六3):

קָד֧וֹשׁ׀ קָד֛וֹשׁ קָד֖וֹשׁ יְהוָ֣ה צְבָא֑וֹת מְלֹ֥א כָל־הָאָ֖רֶץ כְּבוֹדֽוֹ׃

依撒意亚意识到自己的不洁,这个不洁很可能不是指礼仪中的不洁,而是罪恶和依撒意亚对人民和自己的命运感到的悲苦和哀悼。

3.依撒意亚被洁净,但人民没有。依撒意亚被分离出来。

4.上主发言,但不是针对依撒意亚;依撒意亚听到了上主的问话,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参阅列上二二19-23。依撒意亚的勇敢和坚决常常被视为楷模,但他宣讲的讯息却被引用得不多。

5.上主派遣依撒意亚,他的使命很清楚,就是不要让以色列人听见或看见,阻止他们悔改并被治愈。

6.依撒意亚并没有拒绝,但是他问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类似许多个人哀悼圣咏的开始:“吾主,要到几时呢?”参阅咏十三2;七四10;八零4;八九46;九零13。依撒意亚请求上主的怜悯,替人民转求。

7。上主开始的回答很肯定,依撒意亚先知的使命要到以色列完全被毁灭为止,不但土地、城市、房屋被毁,也包括其中居住的人(11节)。以色列将被毁灭,就连剩余的也会再次被毁。只有最后一句话表达出希望:圣善的苗裔将由这余干产生(13节)。依撒意亚的编辑者愿意把以色列经历的灾难看成是涤除罪恶的方法,之后,新生命会产生。

依七10-17 厄玛努尔

依撒意亚先知告诉犹大王阿哈次不必为大马士革和撒玛利亚的联合攻击而畏惧,要信赖上主。阿哈次被邀请向上主要求一个征兆,任何征兆,这个征兆是上主和他们同在的标记。上主要求阿哈次相信上主的能力,不要被眼前的叙利亚和以色列的威胁吓倒。但阿哈次借着“不愿试探上主”的貌似虔诚的理由拒绝要求一个征兆,其实是拒绝信赖上主,因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

“看,有位贞女要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厄玛努尔。”的希伯来原文是:

הִנֵּ֣ה הָעַלְמָ֗ה הָרָה֙ וְיֹלֶ֣דֶת בֵּ֔ן וְקָרָ֥את שְׁמ֖וֹ עִמָּ֥נוּ אֵֽל׃

Look, the young woman is with child and shall bear a son, and shall name him Immanuel.

(Isa 7:14 NRS)

有位年轻女子要怀孕生子,她要给他起名叫厄玛努耳

希伯来文中的“年轻女子”不一定是贞女;“贞女”的翻译是来自希腊文七十贤士译本LXX,παρθένος ,把希伯来文的时态从现在时,“这位年轻女子现在怀孕了,她要生一个儿子” 发展成将来时。在希伯来原文中,征兆并不是指怀孕一事,而是指孩子的出生和命名。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在这孩子“尚未知道弃恶则善以前”(依七16),事情就会见分晓。

依十20-23依撒意亚先知书中的“遗民”

未来和以色列的“遗民”和战争的存活者是连在一起的。但这样的讯息是好还是坏呢?是审判还是救恩呢?为战争的存活者而言,包括以色列和犹大的存活者,这很可能是好消息(20-21节),他们的信德将因着战争和灾难而蜕变。他们不会再依赖亚述,而会信靠上主。当犹大在军事上失败以后,犹大,甚至以色列的遗民都将归依强有力的天主(21节)。

但在22-23节中,这个讯息是审判。“遗民”在这里指出了灾难的严重性(参阅亚五3),指出上主对以色列和犹大的惩罚。但最终,上主的救恩会借着这些“遗民”展示出来。

依十一1-9 一个新的国王和一个新的世界

这是圣经中最引人喜爱的段落之一。这些语句表达出人类一贯的深深的对正义与和平的期待。为基督徒来说,这段话表达出对一位要在地上建立和平的默西亚的许诺。

这一段的主题和所宣布的救恩是上主的统治,从两个方面来阐释:

1.1-5节 上主在社会政治层面的统治要借着一位从达味流传下来的理想的新国王实现。

2.6-9节 上主在自然界的统治就是在万物间建立和平安宁的秩序,包括捕食动物和它们的猎物。

这个理想的国王是来自叶瑟之根,他的特点是依照撒下7章所描述的,并在礼仪中被庆祝(咏2;45;72;110);他的个性是靠着“上主的神”来塑造的。“智慧和聪敏的神”(ר֧וּחַ חָכְמָ֣ה וּבִינָ֗ה)不仅出现在智慧文学中(箴三13,19;八1;十13),也贯穿整部旧约(依十13;耶十12;五一15,则二八4)。二者连在一起指一个统治者应有的面对现实并合理处理的勇气,包括政治和法律事件。“超见和刚毅的神”(ר֤וּחַ עֵצָה֙ וּגְבוּרָ֔ה)指外交和军事上的判断力和权威。“明达和敬畏上主的神”(ר֥וּחַ דַּ֖עַת וְיִרְאַ֥ת יְהוָֽה)强调国王对上主的虔敬,这里的明达或者知识不是指一般的知识,而是对上主的认知。

国王的统治是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的,他不只看到事件的表象,更看到问题的核心和实质。他特别关注“微贱”和“谦卑”者,保证他们的权利受到保护。

第二部分持续第一部分对“和平”Shalom的理解并延展到自然界。第9节总结了这一部分,对上主的认知是依撒意亚中的一个关键词(五13;二六13;三三6,13)。

  • 公元前七世纪末和六世纪初,巴比伦的威胁和犹大的灭亡(587BCE)

此时期的先知为索福尼亚Zephaniah (630-620),纳鸿(612),哈巴谷(609-597),耶肋米亚(627-583)

时代背景

犹大在701BCE基本被荒废了,大部分地区被亚述占领,希则克雅只留下了耶路撒冷和附近的区域。希则克雅虽然参加了反亚述的斗争,他还是能够留下圣城、圣殿、还有达味宝座上的君王,这是很不寻常的。这一时期先知们的话语对当时的以色列人可能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他们的话为流亡时期的以色列子民却有很大的影响力,以色列子民将因此而改头换面。

亚述帝国在627之后很快衰退,近东的国家逐个独立。默纳舍继他的父亲希则克雅为王,做王55年(687/686-642BCE),被认为是最邪恶的君王(列下二一1-18)。犹大的灭亡就是默纳舍邪恶行为的结果(列下二三26-27)。默纳舍的儿子阿孟为王两年(642-640BCE),被臣仆造反谋杀,但地方上的人民杀了反叛者,立约史雅为王,他登基时仅8岁(639BCE,列下二一19-26),开始时可能有人摄政。约史雅登基18年后开始宗教改革,这一宗教改革有相当强的政治目的,就是要重新联合南北,藉宗教的合一再塑联合王国的辉煌。那时,亚述的势力已经衰退,埃及在沿海地区活动,犹大的国王现在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治理国家。这就是索福尼(Zephaniah ,630-620) 和早期的耶肋米亚所处的时代。

索福尼亚 צפניה “上主隐藏/珍藏”

索福尼亚先知书中最为人知的是他对“上主伟大的日子”的描述, 索一14-18。剩下的内容很相似其它先知书中关于审判的讯息,但缺少亚毛斯和依撒意亚的原创性。现代学者对索福尼亚有了新的兴趣,因为他是先知文学中再次以审判为主要讯息的先知,宣判的对象是犹大。

在索福尼亚时代,630BCE,列国都要面对上主的审判,就像他们在亚毛斯的时代一样。索福尼亚像依撒意亚一样谴责亚述的傲慢(索二13-15;参阅依十5-19),但他发现犹大比依撒意亚的时代还要差:默纳舍时代的邪神崇拜到处都是。索福尼亚像米该亚一样,谴责统治阶层的腐败(索三3-4;参米一8-9);耶路撒冷是一个“叛逆、污秽、残暴的城市”(索三1);他竟然在城中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无神论者,声称“上主不赏善,也不罚恶”,上主不会有什么作为(索一12)。索福尼亚罗列的犹大的错误不长,但可以显示现在的犹大甚至不比从前。索福尼亚反应了耶路撒冷经历的危机,整个宇宙都将经历死亡,索一2,18;耶路撒冷所遭遇的审判将影响整个世界。“死亡”是索福尼亚先知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像在早期先知中一样(索一7-18)。

索福尼亚先知书中的卑微和谦逊者

索福尼亚有一个很有特色的讯息就是“卑微人”和“谦逊者”(索二1-4;三9-13)的出现。索福尼亚用四个词来表达:

索二3:“地上所有遵守他法律的卑微人(כָּל־עַנְוֵ֣י)!你们应寻求上主,你们要寻求公义,要寻求谦和(עֲנָוָ֔ה),也许你们在上主愤怒的日子能藏身免祸。”

索三12-13a “但我必在你中间留下谦逊和贫苦的百姓(עַ֥ם עָנִ֖י וָדָ֑ל),他们必依赖上主的名号。以色列的遗民……”

先知文学中的“卑微”、“谦逊”、和“贫苦”,除了依六六2一段流亡后期的经文之外,指的是物质的层面,表达的是要克服的问题,处在其中的人应该被拯救出来。这些词在先知文学中基本没有灵性的积极的含义。同时,圣经中的智慧文学和圣咏中,有一些章节以暗喻的方式用这些词语表达人在上主面前的适合的态度,如咏三24;十一2;十六19;十八27;二五9;一三八6;一四九4。在这些段落中,卑微和谦虚是人在上主面前的态度,它们的反面是傲慢和蔑视。索福尼亚包括同样的思想,傲慢让人选择自己选择的道路,蔑视上主的安排,这是索福尼亚先知书中的一个主题,如索一6,12-13;二10,15;三2,11;卑微和谦虚的态度让人有能力按照上主的诫命生活(参阅Gowan,Theology of the Prophetic Books, 82-84)。

纳鸿 נחום “安慰”

亚述的首都尼尼微在612BCE的毁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大帝国的结束。虽然其它帝国,如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会相继出现,但中东受压迫的人民在尼尼微灭亡之后,肯定想表达他们内心的喜乐,纳鸿就用传统的方式表达了犹大的喜乐,肯定上主会拯救犹大,打败他们的敌人亚述。纳鸿被视为圣经中最美的诗歌之一,但作为先知书,他的主题是单一的,像亚北底亚一样,纳鸿的主题就是亚述的毁灭,其中没有提及犹大或以色列的罪恶。纳鸿先知书大概写于663/61诺阿孟被亚述毁灭之后,尼尼微在612BCE被毁灭之前。

纳鸿的主题

1.纳鸿表达的是上主为以色列子民复仇的愤怒,虽然亚述曾被称为“上主义怒的棍棒”,但这并没有让亚述恣意作恶。时刻到了,亚述要被毁灭。纳鸿表达了犹大的民族主义感情。但现代读者应怎样阅读这样的书呢?有学者强调纳鸿表达的是上主不会让邪恶白白过去,鸿一11和三19中出现的(רָעָ֑ה) “邪恶“是这部书中的关键词,这两个词前后呼应,表明本书强调的是邪恶来到,邪恶被清除。

2.但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上主会用暴力的方式解决暴力吗?

3.纳鸿先知没有区分尼尼微城中的无辜者和恶人,所有的人都将遭受同样的命运。圣经中其他的段落可能在这方面表达得更好,如创18章;则18章;约纳四11。

哈巴谷 חבקוק词根有“拥抱”的意思

哈二4“义人必因他的信赖而生活”

וְצַדִּ֖יק בֶּאֱמוּנָת֥וֹ יִחְיֶֽה

the righteous live by their faith (Hab 2:4 NRS)

这句话曾被保禄引用(罗一17;迦三11;希十37,38),成为后来“因信成义”的基础。

哈巴谷的时代背景

读者在哈巴谷先知书中能找到的关于时代背景的讯息很少,他在哈一6提到的“加色丁人”是一个线索。这个词出现在列下二五1-13;编下三六17;耶二一4;则二三23。加色丁人,即巴比伦人在Nebuchadnezzar II (605-562 BCE)在597年围困了耶路撒冷,于586BCE彻底毁灭了它。这些巴比伦人在Nebuchadnezzar II 的父亲,即Nabopolassar(626为巴比伦王)的时代成为古代近东的一股强大势力。 巴比伦于612BCE毁灭亚述,605BCE战败埃及重建巴比伦,称为“新巴比伦帝国”。哈巴谷的作品很可能是约雅金(Jehoiakim)为犹大王时(608-598BCE,参列下二三34-二四6)写的。

哈巴谷提出的神学问题:天主的正义和世界的不义

哈巴谷的中心课题是正义,他继承了先知的传统,如同他的前驱依撒意亚和他的同代人耶肋米亚一样,批判并呼吁人关注犹大和耶路撒冷的政治、司法、和经济机构的不正义。他和其他的先知一样,宣告这样一个不正义的社会不会长久,他们要面对灭亡,上主会惩罚不正义的领导人,确定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哈巴谷就是围绕着“在一个不义的世界里坚持上主的正义”这样一个主题展开的。

每一个努力以坦诚的态度,按正义的要求生活的义人都会面对这样一个最困难的,存在性的挣扎:在到处是不义的环境里相信正义是最终的导向。圣经中提出类似问题的不只哈巴谷一人,约伯是最明显的例子。约伯从个人的层面扩展到社会的层面,哈巴谷关注的是民族和国家的层面(参阅赵宁,207-12)。哀怨圣咏也是圣咏集中占比例最大的圣咏。哈巴谷的同代人耶肋米亚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在先知文学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没有先知像哈巴谷一样如此直接有魄力地面对上主的正义和不义的世界的问题。

耶肋米亚יִרְמְיָ֖הוּ “上主要上去”

耶肋米亚是继圣咏集之后,圣经中最长的书。耶肋米亚处在以色列历史上最关键的时代,从约史雅的宗教改革到犹大的毁灭和流亡,这也是耶肋米亚先知书之所以这样长的主要原因。同时,圣经中没有其他的书比耶肋米亚更能够让读者从神学的角度来理解当时发生的事件,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的事件发生了。

耶肋米亚的时代背景

耶肋米亚一生经历了两个犹大的重要事件,一是约史雅在622BCE的宗教改革,另一个是耶路撒冷和犹大在587BCE的被毁和人民的流亡(597和587BCE)。这些事件发生在当时古代近东非常混乱的时期,国与国之间纷争不断,这些都反映在耶肋米亚的先知书里,成为他神谕的焦点。

耶利米亚蒙召的627BCE(耶一2)年,亚述最后一位伟大的国王,Asshurbanipal,去世了。亚述的势力从此衰退,巴比伦逐步扩张。约史雅的宗教改革同时也是为了减弱亚述的影响,它的效果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这次改革非常彻底,意义深远。这次改革毁灭了其他神明的庙宇,在其中供职的人自然也被视为敬拜邪神。约史雅的宗教改革无论多么有力度,它还是碰到了强大的反对势力,如耶四四15-19。

约史雅在609BCE战死后,约雅金作王直到598BCE。按照耶二二13-19和三六20-26的记载,约雅金对上主的盟约没有丝毫兴趣,他支持的是反对约史雅改革的人。同时,巴比伦于605BCE在Carchemish 战败埃及,约雅金开始投靠巴比伦(列下二四1),但仅有三年,之后约雅金反叛,这是一个重大的错误。巴比伦大军于598BCE进入犹大,约雅金去世,他的儿子耶克尼雅即位。三个月后,耶路撒冷投降,年轻的国王,太后和很多官员人民被掳往巴比伦(列下二四8-17)。巴比伦王立耶克尼雅的叔父漆德克雅为犹大王,他性格软弱,无力对抗反对他的人,他于594年计划反叛巴比伦,耶肋米亚极力反对,认为这样的做法将招致灾祸,和上主的旨意相反(耶二八章)。耶二九3和五一59记载漆德克雅曾到巴比伦保证他会效忠,但不到五年,他公开反叛,巴比伦迅速出击,耶路撒冷和圣殿被毁,很多官员被杀,其他的官员和民众被掳。漆德克雅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三个儿子被杀,之后被剜去双眼,带到巴比伦。

一些犹太人被留在犹大,包括耶肋米亚。巴比伦人任命了沙番的孙子,阿希甘的儿子革达里雅管理当地的民众。革达里雅采取了耶肋米亚的建议,力图安顿民心,让人们服从巴比伦,在本地安心生活(耶四十7-12)。但不幸的是,王家的后代依市玛尔杀了革达里雅(耶四一1-3),因得不到支持,逃到阿孟。犹大其余的首领因害怕巴比伦,不顾耶肋米亚的反对,逃到埃及,并强迫耶肋米亚和巴路克与他们一起到埃及(耶四三章)。我们听到先知最后的宣讲是在埃及(耶四四章)。

耶肋米亚先知

耶肋米亚的家乡是在耶路撒冷北部本雅明支派境内。他的父亲是一位司祭,属申命纪学派。耶肋米亚是北国欧瑟亚和申命纪的捍卫者,也极其热爱熙雍和耶路撒冷。他和厄则克耳是同时代的人,年龄稍长。耶肋米亚终生反对拜邪神和不正义,这些让他受到很大的迫害和痛苦,同时他对自己的人民充满怜爱;他对天主的要求和人的需要都很敏感,被Abraham Heschel 称为“天主的怜悯/感伤/同情pathos” 。当人们拒绝听从天主时,耶肋米亚自身经历到很深的痛。他受上主感召,终生未娶,作为以色列这块土地贫瘠的见证,因为战争来到,生子不但没有喜乐,反而成为痛苦(耶十六1-4)

耶肋米亚要求人按照盟约服从上主。他延续欧瑟亚的传统,强调上主对以民温柔的爱,愿意再次接受回到他身边的人;雅威希望宽恕他们的不忠,对待以色列犹如至爱(耶二2-3;三12;19-20)。但因以民没有悔改,耶肋米亚让他们悔改的话越来越少,后来就连上主也告诉他不要再为人民祈祷(耶七16;十一14;十四11-16)。

耶肋米亚对以民强烈的谴责不亚于亚毛斯、欧瑟亚和依撒意亚。他警告为了政治利益而亲近亚述或埃及的可怕(耶二17-18);他谴责对穷人弱小者的压迫(耶二33-34),乱伦(耶五7-8),和对盟约的反抗(耶五23)。在这些谴责中间,他邀请以民回到雅威那里(三22;四1;七3;八5;十八8)。为了让以民重新忠信于雅威,耶肋米亚用出谷和旷野流浪的事件唤醒他们(耶二27-28;七16-19;十1-5;十一1-5;十九4-5)。有时,耶肋米亚因为看到周围的邪恶近乎绝望,他用死亡和哀悼来表达他的哀伤(耶九20;八22;三十12-13;九10)。

耶肋米亚在圣殿的宣讲

耶7和26章是耶肋米亚的Temple Sermon, 上主会毁灭耶路撒冷圣殿就像祂以前废弃了史罗一样,如果以民继续生活在邪恶中。这些话触怒了群众,司祭和先知们想杀死他(耶二六5),当耶肋米亚说是上主让他讲这些话时,他们放开了他,但在耶肋米亚一生,司祭和先知们都在不断地反抗他。这个事件增加了耶肋米亚的苦难,但没有消弱他宣讲的决心。他甚至声称达味王朝会不复存在(耶二二30);其他情况下,他建议投降巴比伦(耶二七12;三八17)。他也攻击那些生活不检点却宣扬和平的先知们(耶23章),斥责哈纳尼雅(耶28章)。

耶肋米亚的哀悼

耶肋米亚由于他所处时代要求他宣讲残酷的真实信息,所以他很不受欢迎,他有时被孤独和绝望占有,他的著作中有特别的几段让我们一窥他的这种心境:耶十一18-十二6;十五10-21;十七14-18;十八18-23;二十7-18。耶肋米亚的哀悼和哀悼圣咏的语言极其相似,他不是个默默的受苦者,他喊叫呼号;耶肋米亚生活在危险恐惧中,他亲眼看到耶路撒冷和国家的毁灭,不得不告诉他的人民,无论他自己有多么不情愿,他对上主始终忠信。他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也给流亡的以色列人一个坦诚的受苦者生活在希望中的典范。

耶肋米亚先知书的重要段落

耶一4-10先知蒙召

耶肋米亚如同所有蒙召的人,拒绝上主的召叫,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没有经验(一6),但上主拒绝了耶肋米亚的拒绝,并肯定耶肋米亚拒绝的原因不成立,因为他自己有怎样的能力和上主要派遣他的使命不相关,是上主要行动,不是耶肋米亚。

耶肋米亚的任务是:拔除、破坏、毁灭、推翻、建设和栽培。

לִנְת֥וֹשׁ וְלִנְת֖וֹץ וּלְהַאֲבִ֣יד וְלַהֲר֑וֹס לִבְנ֖וֹת וְלִנְטֽוֹעַ׃

to pluck up and to pull down, to destroy and to overthrow, to build and to plant. (Jer 1:10 NRS)

这些动词中先是消极破坏性的,后是积极建树性的。这两个建树性的动词是持续性的(常量constant),而破坏性的动词就是变化的(变量variable)。耶肋米亚的主要任务是宣告审判和厄运,虽然这构成耶肋米亚使命的大部分,但上主最后的讯息不是毁灭,而是建树和栽培。

耶二十7-10 耶肋米亚的哀悼

“上主,你引诱了我,我让我自己受了你的引诱;你确实比我强,你战胜了我。”

פִּתִּיתַ֤נִי יְהוָה֙ וָֽאֶפָּ֔ת חֲזַקְתַּ֖נִי וַתּוּכָ֑ל

O LORD, you have enticed me, and I was enticed; you have overpowered me, and you have prevailed. (Jer 20:7 NRS)

“引诱”一词在希伯来原文中有“说服”“诱骗”的意思,同样的词也用在欧二16;出二二15;耶肋米亚用这个词表达他被天主引诱被战胜的经验。不但人不愿听从耶肋米亚的宣讲,他发现自己也被天主欺骗,强迫他。他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况里。

先知必须宣讲的“暴虐和破坏”成为他被讥笑的原因,所以他试图不再宣讲,不再发言,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他不能放弃宣讲,不能放弃做先知。这里强调的是身为先知的负担;耶肋米亚感到内心一股强烈的动力,他无法放弃。

耶二五1-14 七十年的流亡

“七十年”有双重作用:(1)以色列人要承担他们自己罪恶行为的后果,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的流亡;(2)上主的愤怒不是永远的(参阅耶十五14;十七4),被定格在70年上。虽然这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但还是传达了隐含的希望。审判不是上主最后的行为。

耶二九4-14 在流亡之地定居

耶肋米亚不但告诉犹大当地的人不要反抗巴比伦,反而要臣服(耶二七1-11);他现在清楚地告诉流亡的人,要定居下来,种植田园,生儿育女,为巴比伦的平安祈祷。耶肋米亚的劝告非常实际,他现在宣讲的是“建设和栽培”。流亡的以色列人不应该绝望,相反,他们要继续安宁的生活,接受目前的命运,保存实力,等待归国的时刻。这一部分是关于“Shalom, 平安”和流亡的以色列子民如何找到它。

耶三十1-三一40安慰之书(三十22;三一1-4,18-20)

这两章构成一个文学整体。耶肋米亚讲出了以色列和犹大复国后的系列细节。耶肋米亚再次引用了之前出现的象征、标记、和语言,用诗歌表达出对未来的憧憬。上主重新声明祂要将以色列再次视为自己的人民,再次爱她,将她建立起来,与她订立新约(三一31-34)。

 

三.流亡期的先知厄则克耳 יְחֶזְקֵ֙אל “神使之有力量”

厄则克耳司祭在593BCE在巴比伦的革巴尔河畔蒙召作先知;直到耶路撒冷在586BCE的毁灭,他的任务就是拆除传统的关于上主雅威的神学,这是一个严峻的工作。传统神学强调的是上主对以色列的许诺–如对西奈盟约的信实、对达味王朝的绝对保护、耶路撒冷和上主圣殿的不可毁灭。这些许诺都加强了流亡的人对厄则克耳讯息的抵抗力。厄则克耳认为上主因为以色列长期的放荡要完全毁灭犹大。末日到了,以色列人对盟约的不忠就是他们经历的灾祸的根本原因。当拿不高毁灭耶路撒冷之后,厄则克耳宣讲的口气才改变。以色列的未来将在上主的控制下,他们的罪恶绝不能重复。毕竟,上主的名字已经受到了威胁!

犹大在流亡时期的状况

巴比伦对犹大的毁灭可能不是完全的,因为革达里雅召集了乡间残存的各部队首领和他们的属下(耶四十7),他们中有些人占据了犹大旷野的山洞(则三三27)。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巴比伦的统治者一起生活。到底什么人或者多少人留在了犹大是很难确定的。圣经告诉我们犹大只留下了一些最穷苦的人(列下二四14;二五12)可能有一些夸张。这些留下来的人中一些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因为他们分得了流亡者的财产。

不幸的是,革达里雅被依市玛尔所杀,第二天,又有80个去耶路撒冷哀悼的人被杀。

依市玛尔得以逃脱,但剩下的犹太人害怕巴比伦人的报复,以约哈南为守逃到埃及(耶四二7-四三7),到了边境的塔黑塔乃斯Tahpanhes。对犹大留下来的人,我们没有任何讯息,可以肯定的是生活在犹大偏远地区的人没有和约哈南离开,其中一些离开的人中也会有一些人返回。

厄则克耳对留在犹大的人的评价是很低的,也是不客观的。他认为上主要毁灭耶路撒冷和犹大的计划是正义的,不会有太多的人存活,但他相信上主的救恩会借着流亡巴比伦的犹太人再次体现,所以他对留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的看法是负面的。

流亡时期巴比伦的状况

犹大国王和他的家眷在巴比伦首都被囚(列下二五27-30),而大部分犹太人被安顿在Tel Abib, Chebar 革巴运河旁的Nippur城附近的区域。这是一个被毁坏的地区,犹太人很可能被安置到这里重建废墟。

生活在不同区域的犹太人的命运很可能差距很大,有的可能被投入监狱,或被迫作奴隶,但大部分的犹太人可以正常劳作或经商,以养活他们的家庭。生活在Tel Abib 的犹太人很可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欢迎,但我们无法确定这些犹太人没有经历痛苦。他们很可能被迫作他们不习惯的工作; 他们必须适应炎热的巴比伦低地生活,这样的气候和他们习惯的耶路撒冷的温和气候差距很大。咏137表达了流亡者刚到巴比伦的悲哀和挫折;它的语言虽极端,但可以让我们知道流亡者真实的感受。则三七11表达了在巴比伦生活一段时间的犹太人的感受:“我们的骨头干枯了,绝望了,我们都完了!”可以设想,犹太人在流亡期间的命运和感受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尽力保存自己的民族身份和信仰,有的可能很快就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其他民族同化了。

列下二四14-16:巴比伦王从巴勒斯坦掳走10,000人;而耶五二28-30记载4,600人,可能586-582BCE,还有一些人被掳走。我们可以确定犹大大部分的贵族和工匠都被掳走了。流亡在巴比伦的大部分人都安顿下来(耶二九5-7),流亡的人在50-60年间几乎都去世了,他们的子女不知道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家。流亡后的以色列人或定居巴比伦,或埃及(耶四一16-四四30),所以上主的许诺和盟约不能在只和以色列连在一起。在没有圣殿、国王、和土地的情况下,一个和上主有个人化关系的信仰尤其需要。厄则克耳就开始了这样的工作。

厄则克耳先知的讯息

厄则克耳先知在593BCE蒙召,在巴比伦的革巴尔河畔(则一1-3)。他既是司祭,又是先知。他的语言很形象,他自己也用象征性的行动来传达他的讯息,同时他也引用了司祭传统的数据,如肋17-26章。他讯息的独特处:

  • 每人要为自己正义或邪恶的行为负责(则十八2;三一30)。
  • 上主的光荣离开了圣殿,圣殿才被毁灭(则十18-22)
  • 以色列人从最初的时候就不忠信(则20章),这一思想和欧瑟亚(11章)及耶肋米亚(2章)不同。厄则克耳强调的是上主有能力阻止巴比伦人,但祂允许以色列人流亡是要他们真正认识自己(则二四44)。
  • 上主要重建以色列,首先上主要把以色列子民领回,给他们一颗新心(则三六22-32)以遵守盟约;之后他们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上主将是他们希望的泉源和繁荣的根本(则四七1-12)。

厄则克耳最后的讯息是以色列的复兴,以色列子民长期的流亡将给上主带来耻辱,所以上主为了自己名字的缘故要复兴以色列,保证他们不再犯罪。他们再不会破坏上主的法律,荒废的地方要像伊甸乐园(则36章),一位新牧人要牧放上主的人民(则34章)。上主的光荣要返回一个有秩序的新圣殿,这新圣殿建在新的以色列十二支派居住的土地中央。以色列经历死亡也复兴后,普世都将承认YHWH是上主(“我是上主”贯穿在整部厄则克耳先知书中,共出现86次,如则六7,10,13,14;三四21-31;三五4,9,12,15;三六11,23,36,38。这个短语也在出谷纪中频繁出现,如出六6-8)

  • 波斯时代流亡后的先知:第二依撒意亚(对应依四十-五五章),哈盖,匝加利亚,马拉基亚,岳厄尔,第三依撒意亚(对应依五六-六六章)

 拿不高于562BCE去世了,他的继位人都很软弱:Amel-marduk (562-560BCE), Nergal-sharusur (560-556BCE), 和Labishi-marduk, 最后一位被Nabonidus(556-539BCE)推翻,Nabonidus篡位。但Nabonidus 很快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因为他忽视了巴比伦对Marduk 的正式敬礼,而对月神Sin 很感兴趣。

波斯王居鲁士的出现代表着一个新的王国的兴起。他之前半世纪,西亚由新巴比伦和玛代两个大帝国统治,居鲁士约于550BCE成为波斯和玛代的国王,并于539BCE十月为巴比伦人除去了他们极不喜欢的国王Nabonidus。在巴比伦人眼中,居鲁上不是一个侵略者,而是他们的解放者。居鲁士战胜一个国家后,采用了和之前的亚述和巴比伦很不同的政策,他不想用恐怖来治理他的国家,也没有强迫战败国的人民移民。居鲁士是以解放者、复兴者、和保护者的形象出现的。圣经对他的描述,如厄上一2-4;六3-5;依40-55章,和居鲁士想塑造的公共形象是相符的。

第二依撒意亚与耶肋米亚和厄则克耳不同,他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巴比伦人的情绪(依四三14;四七1-15),因为犹太人在Nabonidus时期的生活大不如前。流亡巴比伦的犹太人的世界观和一般巴比伦人的大不相同,他们可被称为“认知上的少数民族”。巴比伦的生活以城市中的神殿为中心,因为这些神殿拥有大量的不动产权,并监管运河、灌溉、农产品的交易等,在地区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犹太人在巴比伦城市的周边定居下来,每个城市最重要的建筑都是高高耸立的神殿,他们肯定发现继续对雅威上主的信仰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上主没有能够保护祂的人民,更不用说拯救他们了。

巴比伦靠运河灌溉有了相对高度的经济发展。拿不高的胜利让巴比伦可以利用俘虏来劳作,殖民地也为巴比伦提供了大量的木材、石料、和各种原材料。巴比伦的富饶是犹太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犹太人这样一个“认知上的少数民族”能保留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是超乎寻常的。一个“认知上的少数民族”对周围的主流文化基本有三种反应:(1)向主流文化投降,这会成为大多数人的反应,因为不投降是非常困难的;(2)少部分强硬的人会“防卫”式地保护自己的信仰,他们能够这样做有赖于一个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宗派的形成;(3)居于二者之间会出现一种讨价还价的态度,即接受主流文化中和他们的信仰不冲突的部分,同时向社会的主流展示他们信仰中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内容。流亡巴比伦的犹太人的生活从厄则克耳之后,即571BCE,到538BCE之间没有留下记录。我们能确定犹太人的信仰存留下来的第一份证据是依40-55章。

依四十-五五章

第二依撒意亚的态度是防卫式的,他不但宣告要来的救恩,并试图说服流亡的犹太人相信上主的能力(依四十21-23)。这就是第二依撒意亚很单纯的目的(依四十27-28)。我们对依四十-五五章的作者了解很少,他仅一次谈到自己,依四八16。我们对第二依撒意亚的听众了解也不多,只能确定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再是8th Century BCE, 而是6世纪,以色列人的敌人不是亚述,而是巴比伦,犹太人在流亡。居鲁士的名字出现了,但是作者丝毫没有暗示巴比伦的灭亡,所以第二依撒意亚大概写于550-540BCE之间。第二依撒意亚所用的词汇和讯息和流亡前的先知很不同,他标志着天主子民历史上一个新的时期。

第二依撒意亚的讯息可以总结如下:

  • 上主雅威兴起了居鲁士,巴比伦帝国毁灭,依四一2-3。居鲁士被称为上主的牧人(依四四28),甚至雅威的“默西亚”(依四五1)。作者明知居鲁士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雅威(依四五4-5),但肯定上主用他来完成自己的计划。
  • 雅威如此做,是因为以色列应受惩罚的流亡已经期满,他们还是上主拣选的,上主已经宽恕了他们的罪过(依四十1-2)。第二依撒意亚没有提及之前的先知们谴责以色列的罪恶,只是控诉他们不相信上主有能力拯救他们(依四二18-20)。以色列依然是上主特选的,先知把各种词汇罗列起来说明这一点(依四一8-10);上主要展示祂伟大的怜悯Great Compassion(רַחֲמִ֥ים גְּדֹלִ֖ים)和无尽的仁爱 Everlasting Love(חֶ֥סֶד עוֹלָ֖ם)(依五四7-8)。上主是以色列的“拯救者”Redeemer (四三25;四四22)。第二依撒意亚强调这些是因为这是上主的特性。
  • 上主能够这样做是因为祂是唯一的天主,祂创造了一切。其它神应受到嘲讽。依四四6-8,24;四五18肯定雅威是天地间唯一的真神。
  • 上主会带领以色列重新回到他们的家乡,并重建耶路撒冷。第二依撒意亚的开始和结尾都提到旷野中的一条大路将带领流亡的人回到许地(依四十3;五五12-13)。然而,第二依撒意亚预告的这些美妙前景并没有成为事实,旷野中没有出现大路,沙漠没有繁荣,耶路撒冷也没有成为世界的光荣;但是,以色列人回国了。以色列人会再次经历出谷,虽然他们不用穿越河川或海洋,但水的象征出现了,如依四三16-19;五一9-11。依49-55章特别强调耶路撒冷–熙雍的重要性。耶肋米亚和厄则克耳曾反对熙雍神学,因为它给人一种只需依赖圣殿,一切就OK,无需生活实践的错误的安全感;但一代人之后,熙雍神学在第二依撒意亚中又出现了。因为惩罚已经过去了,上主现在要实现祂的许诺,更好的日子要来了。
  • 各国要向以色列致敬,因为他们是唯一上主特爱的民族,如依四三3-4;四九22-23。同时,第二依撒意亚也表达了明显的传教讯息,如四五22“大地四极的人,你们归依我,必能得救,因为只有我是天主,再没有另一个。”上主对以色列人所做的会成为万民认识上主的渠道:“你作我的仆人,复兴雅各伯支派,领回以色列遗留下的人,还是小事,我更要使你做万民的光明,使我的救恩达于地极”(四九6;参阅四五6;四九26b)。上主借着给以色列生命照亮整个世界。上主选民的职责就是存在下去,好好生活,完全接受上主的作为和旨意,这就是他们对万民的使命。
  • 上主复兴以色列是为了展示上主是普世的光明。第二依撒意亚在神学上很相似厄则克耳,他特别强调上主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我自己,为了我自己的缘故,我必要去行。我岂能让我的名字受亵渎?我决不将我的光荣让与别人”(依四八11;参依四二8;厄三六22-23)。以色列是为上主的光荣而受造的(依四三7),他们流亡后的复兴将展示上主的光荣;因为上主是普世的天主,普世将看到上主的光荣(依四五6),整个自然界也会加入赞美上主的行列(依四二10-12;四三20-21)。

 

上主仆人的诗歌:依四二1-4;四九1-6;五十4-9;五二13-五三12

这四首诗歌和第二依撒意亚整体讯息的联系不大,除了“仆人”一词。仆人在依1-39章中只出现了4次,在四首诗歌中出现6次,在依40-55中, 四个段落之外出现了13次。传统上,释经学者们和宗八34一样,比较注重确定这个仆人的身份,但现代学者更注重的不是“仆人”,而是“主人”,即上主透过这仆人所要完成的。

第一首歌,依四二1-4用的是王室君王的形象,这仆人的任务是传布真道(מִשְׁפָּ֑ט),מִשְׁפָּ֑ט也可译为公理或正义。第二三首诗歌是用第一人称写成的,最自然的想法就是它们很可能指第二依撒意亚自己。依四九1-6说上主在母腹就召叫了他,让读者想到耶肋米亚和他的蒙召(耶一4-10);之后的哀悼也很相似耶肋米亚(依四九4;耶十五15-18);这仆人要成为“万民的光明”,耶肋米亚也是万民的先知(依四九6;耶一5)。依五十4-9第三首诗歌中,哀悼更加强烈,作者描写因对上主使命的忠信,先知所受的身体的痛苦(依五十4-6),这首诗也如哀悼圣咏一样以信赖结束(7-9节)。第二依撒意亚很可能把“先知是上主仆人”的传统拿来,表达先知传统中死亡和复活的讯息。

最后一首诗歌,依五二13-五三12,总体采用了先知传统。“众人的罪都归到他身上” (五三6),“他承担了他们的罪过”(五三11),和“作罪犯的中保”(五三12)和厄则克耳先知要在一边躺下以担负以色列的罪恶很相似。第二依撒意亚了解这个传统,特别是耶肋米亚和厄则克耳象征性的行为,用自己的身体来承担人民罪恶的后果。第二依撒意亚先知在流亡后期,意识到先知们所说的和所作的,都表明以色列子民能够在流亡时期保存他们的信仰和身份—以色列能够生活,不会灭亡。以色列作为一个团体,会经历死亡和复活,正如厄则克耳先知所预言的。

仆人的身份

第二依撒意亚先知提到的仆人是个体还是以色列团体呢?单纯从个体或团体的角度来看仆人的身份都不能让人满意,更好的理解是以色列作为一个团体,以“仆人”这样一个个体为代表,这个个体反过来又以团体的特征被描写出来。同时,这个个体也是团体的延展。第四首上主仆人的诗歌描绘的是一个理想的义人因为正义而受苦,他挑战人们对正义和苦难的一般理解,并声明他的苦难是上主的旨意(五三10),也是他自己的选择(五三12)。他因自己的苦难让邪恶的人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悔改并被治愈(五三5b,11b,12b)。这些苦难不但带来死亡(8-9),更有死后的生命(10-12)。

第二依撒意亚讯息的局限

第二依撒意亚肯定了上主的唯一性和祂对整个世界的统治,他的讯息是强有力的,他对上主的描绘影响深远。但是,第二依撒意亚许诺的许多事情并没有实现,他在流亡的犹太人中点燃的希望制造了很多困难,如只有一少部分流亡的人回到了巴勒斯坦;他们重建了圣殿,但远不如第二依撒意亚描绘得华美;耶路撒冷又有人居住了,但它的城墙要一百年之后才会建成。继第二依撒意亚之后的哈盖、匝加利亚、和第三依撒意亚必需面对这些困难。流亡后期的犹太人面对着很多真实的问题,但他们没有拒绝第二依撒意亚的讯息,他成为圣经的一部分。

第二依撒意亚和所有人一样并不确定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他美丽的强有力的诗歌其实是模糊的,他确实真实地描绘了上主的形象,但他所渲染的未来并不完全符合事实,还需要其他先知来继续。

哈盖和匝加利亚

居鲁士去世之后,他的儿子Cambyses (530-522BCE)成功地把埃及纳入波斯的版图,但他在征战时去世。他死后因为继位人不确定,所以时局动荡不安,直到Darius 达理阿王继位(522-486BCE),控制了局势。

根据厄上一2-4和六3-5的记载,居鲁士曾下了一道命令,要在耶路撒冷建造上主的殿宇,并归还拿不高掠走的圣殿的器皿,允许犹太人回国。这和当时近东史料的记载(Cyrus Cyliner, ANET, 316)很相似。圣殿于520-515建成。哈盖和匝加利亚先知都参与了这项活动。但我们能找到的关于犹大在538-520BCE的资料很少且不一致。我们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如圣殿是在538BCE之后很快就开始重修了吗?哈盖和匝加利亚从巴比伦返回犹大了吗?到底多少人从巴比伦返回了犹大呢?等等。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圣经中的记述和史书的记载是一致的;则鲁巴贝尔Zerubbabel作犹大省长、耶叔亚Joshua 作大司祭时期犹大的状况和波斯王达理阿时代的政策是相合的(盖一1);犹大是波斯帝国一个又小又穷的省;由于没有自己的国王,耶路撒冷大司祭的角色就变得相对重要;第二圣殿成为犹太教在全世界的灵性中心, 由于大部分的犹太人会长期生活在外地,这个灵性中心就有了持续的重要性。哈盖主要关心的就是圣殿的建造,我们就来看他的著作。

哈盖 חַגַּ֣י 词根是“庆节”的意思

哈盖的讯息发生在达理阿王二年六月初一,即520BCE 8月29至12月18日之间。哈盖没有提及犹大的社会问题,他关注的是圣殿的建造。流亡前的先知们曾严厉批评人们对圣殿的不合理依赖和其中没有生活实践的敬礼。但时过境迁,经历了亡国之痛和流亡之苦的犹太人现在需要用圣殿把他们再次联合到一起,再塑一个新的民族。

哈盖很少提及第二依撒意亚的乐观和以色列必胜的信念。他关注的问题是:很多犹太人认为“建筑上主殿宇的时刻还没有到”(盖一2)。这可能和第二依撒意亚先知奢华的预言有关,他许诺了光荣的回归。现在居鲁士的确战胜了巴比伦,但是犹太人的回归和第二依撒意亚许诺的差距很大;旷野没有繁荣,所有侨居的犹太人也没有全部回来;熙雍没有得到光荣,其他民族也没有顺服。大部分犹太人肯定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上主许诺的时刻还没有到。

哈盖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他们现在就处在上主要开始的新时代的初期,他们可以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他的推理不是单纯的因果:有了圣殿,犹太就可以繁荣;建造圣殿,你们就会得到报酬(参阅一5-6,9-10;二16-19);他更关注和在乎的是上主的临在(一13;二4),是上主要求他们开始建造圣殿。哈盖并没有放弃流亡前先知们关注的以色列人和上主的内在结合,去单纯强调物质的圣殿、朝拜、祭献、和司祭职;当他号召犹太人再建圣殿时,他强调上主渴望在犹太人中显示自己,和他们同在,陪伴他们。他的讯息为当时的犹太人是非常适合的。圣殿的建成也让散居的犹太人相信他们还是团结在一起的。他们的生活有了一个宗教中心,这个中心就是耶路撒冷和圣殿。

匝加利亚זְכַרְיָה֙ “上主纪念”

匝加利亚是一部很难读的书,其中有一些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只就读者可以理解的部分来分析这部书。匝加利亚分为明显的两部分:1-8章和9-14章。这两部分的来源和时代肯定不同,第一部分是波斯时代,和哈盖同年:达理阿二年八月,520BCE。第二部分甚至晚到希腊时代。

匝7-8章发生在518BCE (12月7日),圣殿开始重建两年后。贝特尔派使团来到耶路撒冷询问他们是否还继续587BCE后开始的为耶路撒冷哀悼的传统(匝七3),因为圣殿已在重建的过程中。这个问题给匝加利亚一个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到一起的机会。他提醒犹太人上主的法律:“你们应照公正裁判,以仁义和友爱彼此相待;不可欺压孤儿和寡妇,外方人和贫穷人;不可心中图谋恶事陷害人。”(七9-10);他重复现在已被接受的观念,他们的灾难就是不遵守上主法律的结果(七12-14;八14);他对先知讯息的总结成为他自己讯息的一部分,其要旨成为犹太人新生活的基础:“你们应遵守的训令是:彼此谈话要诚实,在城门口应作公正与和平的裁判;不可心中图谋恶事,彼此相害,也不可喜欢发假誓,因为这一切都是我所憎恶的—上主的断语”(八16-17)。

犹太人现在处在惩罚和祝福的转折点:上主要返回熙雍,住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要称为“忠诚”,万军上主的山将称为“圣山”(八3)。上主的子民要回到许地,匝八7-8是旧约中一个完整的末世言论的例子。万民要到耶路撒冷寻求上主(八20-23)。

匝加利亚描绘的耶路撒冷居民的美好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这是上主的作为,也是人对上主的服从。时候要到,斋期要变成喜乐的佳节(八18-19)。匝加利亚描绘的景象虽不如第二依撒意亚的奢华,但他的讯息更适合流亡后面对各种困难的犹太人,鼓励着他们。

匝加利亚9-14章

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很可能写于公元前5世纪的前半叶。它和第一部分有一定的关联,如熙雍传统的应用,对人民洁净的关注,普世论,等。但它的不同更加明显:圣殿没有提及,对犹太领袖的描写是负面的,和强烈的军事口气。

在匝9-14章中,熙雍神学中对万民的审判再次出现,其中强烈的军事语言很可能和公元前5世纪政治的不安定有关。这一部分如同流亡前的先知们,对犹大的领导阶层有很多批判;同时许诺南北两国的遗民都要回到故乡。

依撒意亚56-66

依撒意亚56-66章的时代背景和面对的问题和前两部分有显著的不同。这一部分的背景肯定是犹大,圣殿已经重建。依III 的作者可能是返回犹大的一个人,依III也可能是由多位不同的作者写成。它可能写在哈盖和匝加利亚之间,公元前5世纪乃赫米亚和厄斯德拉改革期间。当时犹大的领导人已经腐败,朝拜还没有按照流亡前先知们的要求得以净化。依III也提到犹大内部意见不一,当时的犹大团体和厄则克耳描写的“复活”还有很大的差距。犹太传统(Judaism)在第二圣殿时期得以成熟,但前景如何还不确定。依III有一些特别的贡献:

  • 他重新定义了“以色列”,只包括那些对上主忠信,遵守盟约的人。这些人构成真正的以色列,只有他们会承受上主的祝福,而审判将落在那些不忠信的人身上。
  • 上主对以色列人的惩罚在流亡时期体现出来,现在上主要宽恕他们(依五七17-19)。这样的宽恕是上主主动给的,不需要人提前悔改。但是人的悔改将使未来不同。未来在上主手里,但人是能有所贡献的。所以,依III要把这样的好消息传报给受压迫剥削的人,俘虏和哀痛的人。
  • 他超越了民族主义的限制,强调外侨和外邦人也要加入上主子民的行列(依五六3-8);有一天,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要朝拜唯一的上主(依六六18-21)。

玛拉基亚מַלְאָכִֽי “我的使者”

玛拉基亚不能被称为一个名字,所以这部先知书的作者很可能是匿名的。玛拉基亚时代的犹大有一个波斯派遣的省长(一8),司祭们负责犹大的内部事件。玛拉基亚面对的问题是这些负责人没有履行他们应尽的职责。这些团体的负责人本应帮助团体的成员活出选民的特色,从而塑造天主子民团体的特点,但他们没有。挑战这些司祭是拉一6-二9和三2b-4的主要内容。

当时的犹太人普遍情绪低落,态度消极,他们抱怨体会不到上主的临在,祂的爱和正义(拉一2;二17;三14)。同时玛拉基亚反对司祭们接受有疾病,不完整的牺牲(一7-14),他们忽视了向人民传达上主旨意的责任(二6-9)。婚姻处在罪恶的状态下,人们也忽略了奉献十一税的责任(三8-12)。玛拉基亚比希伯来圣经中其它书更强调肋未人的重要地位(二4-6)。玛拉基亚特别强调犹太人的责任。他号召人们不要再怀疑了,如果他们回到上主那里(拉

三7),他们将会体验到生命质量的改变。上主给了他们一个新的开始,但是如果他们不热情地履行自己的责任,这一切都将没有意义。

岳厄尔 יוֹאֵ֖ל “上主是神”

岳厄尔的日期很难确定,早到前9世纪,晚到前2世纪。书中的一些内容暗示它是流亡后期的作品。岳厄尔具体的时代背景也很难确定。岳厄尔和其他先知书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其他先知基本都有自己本有的讯息,但岳厄尔不断暗示或直接引用旧约中的其他书籍。岳1-2章受哀悼传统的影响很大。岳厄尔从来没有指出犹太人所犯的罪过,他也没有提出上主雅威对他们的伦理要求。他最引人注目的讯息是二12-14:

“至少现在—上主的断语–你们应全心归向我,禁食,哭泣,悲哀!应撕裂的,是你们的心,而不是你们的衣服;你们应归向上主你们的天主,因为祂宽仁慈悲,迟于发怒,富于慈爱,常懊悔降灾。有谁知道,也许祂会转意后悔,在这场灾难后,给你们留下祝福,好使你们能给上主你们的天主献上素祭和奠祭。”

这段中最重要的词是shuv, “转身”或“回转”的意思。传统上这个词被理解成岳厄尔号召全体犹太人悔改,但因为他从来没有指出犹太人的罪恶,这个词更好理解成“转向上主”。灾难可以借着犹太人“转向上主”而改变,因为上主为他子民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丰厚的祝福。这个思想是本书的核心。

另外一个精彩段落是三1-2,所有的人都将分享先知的神恩:

“此后—上主的断语–我要将我的神倾注在一切有血肉的人身上:你们的儿子们和你们的女儿们要说预言,你们的老人要看梦境,你们的青年要见神视;在那些日子里,甚至在奴仆和婢女身上,我也要倾注我的神。”

对上主直接的认知是一小部分人领受的礼物。但圣经中也有传统认为圣神将倾注在所有的人身上,如户11章,特别是户十一29。这个传统发展到宗二14-21,33,伯多禄声明这个许诺在五旬节实现了。

总结:先知的执着与孤独

 

[1] 参:David Petersen, “Introduction to Prophetic Literature,” 4;赵宁,《先知书启示文学解读》,11。

[2] 参:Jon D. Levenson, The Death and Resurrection of the Beloved Son 爱子的死亡和复活), 1993; Resurr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Israel: the Ultimate Victory of the God of Life 以色列的死亡和复活:生命之主的最终胜利), 2006.

亂世中為天地立心,為蒼生立命者–認識希伯來聖經中的先知  講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