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拉達書、羅馬書詮釋-編者的話 by 胡國楨 ?>

迦拉達書、羅馬書詮釋-編者的話 by 胡國楨

迄今,「活水聖經詮釋系列」的新約部分已經出版了五卷,包括四部福音及《宗徒大事錄》。現在開始,即將陸續出版宗徒書信各書。新約第六卷為《迦拉達書及羅馬書詮釋》。

活水聖經詮釋系列各書,是為華文教會小組研經需要而編寫的一套聖經詮釋,基本上是編譯自美國Liturgical Press出版的New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套書(2005~2006),配合Little Rock Scripture Study的小組聖經研讀手冊(小磐石研經課程),並以華文讀者的角度加上必要的「審訂者註」。

New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系列中第六卷的Galatians and Romans(2005),是由美國紐約州聖文德大學神學院教授Robert J. Karris, O.F.M.編寫的。由於Karris神父詮釋的學術性太強,給沒有基本聖經學術訓練的普通教友作為研經參考,不完全合適。所以,美國小磐石研經課程的編寫小組沒有選擇Karris神父的作品,而是採用另位澳洲維多利亞耶穌會神學院新約教授Brendan Byrne, S.J.的Galatians and Romans(2010),做為編寫研讀手冊的藍本。我們活水編譯小組仔細評估了這兩本的英文詮釋作品後,決定跟進美國小磐石編寫小組,以Byrne神父的作品配合「小磐石研經課程」做為我們編譯本書的根據。

由於Byrne神父詮釋得非常仔細,所以本書的內容比起其他New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套書新約系列(2005~2006)中的任何一本都豐厚得太多,編譯出來的中文作品竟成了一部超過400頁的巨著。因此,經輔大神學叢書編輯會議的決定,這一卷將分成兩冊:其一、《迦拉達書詮釋》及「小磐石研經課程」的題目;其二、《羅馬書詮釋》。

保祿在《羅馬書》及《迦拉達書》中談到的中心思想「因信成義」(《和合本》譯作「因信稱義」),是十六世紀造成西方基督教會大分裂的導火線之一。當時雙方彼此的誤解,在1999年10月天主教及「信義會普世聯會」達成的《奧斯堡協議》(Augsburg Accord)中得到澄清:原來「稱義只靠恩典」(馬丁路德方面的主張)與「成義必有善功」(天主教傳承的內涵)是從兩個角度談同一個事實:基督徒的「稱義」或「成義」,全是藉由耶穌基督的死亡及復活而蒙恩,都不是我們自己的功勞。

以往,西方教會的聖經(包括《思高本》),都把保祿用的dikaiosyne這個希臘字譯為「正義」(拉丁文iustitia;英文justice;中文就是譯為「正義」)。其實,一般所說的「正義」是希臘羅馬文化中的法律觀念,有以用天秤來稱的「公平」之意,但這不是希伯來文化中「義」的概念。希伯來文化中「義」的核心意義,與中國人所說的「義」的概念有點像:都是指「人際互動關係上的忠誠度」。因此,保祿在此用dikaiosyne這個希臘字來表達「人與天主間的正確良好關係」(righteousness)。因此,本詮釋書的中本將此字譯作「義德」。

Liturgical Press的New 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套書(2005~2006)是以New American Bible為基準為一般教友做聖經解釋,因此他們同時附上的是New American Bible的譯文,一字不改。假如該段譯文有問題,則在詮釋文中指出,並以別的聖經英譯本(例如New Jerusalem Bible)的譯文做比較,讓讀者體會希臘原文的意義。

我們這套中文的「活水聖經詮釋系列」,原則上是以《思高本》中文聖經為基準為一般教友做聖經解釋,因此,已出版的所有「活水聖經詮釋系列」作品,附上的都是《思高本》的中譯文,一字不改。當《思高本》的中譯文有問題時,我們會採用《和合本》、New American BibleNew Jerusalem Bible的譯文做對比,讓讀者體會希臘原文的意義。

現在,本書所附的《迦拉達書詮釋》及《羅馬書詮釋》中譯文,還是《思高本》的譯文;但其中全部的「正義」,我們都改做「義德」:《迦拉達書》中有兩處;《羅馬書》中有37處。所以,我們建議讀者直接閱讀本詮釋書中的譯文,這樣較能更深入體會保祿的心境。

如此,藉由本書,在查考《迦拉達書》和《羅馬書》之後,我們將更能真正發現,基督新教與天主教彼此間,是能消除歧見的。但願我們把握這一契機,為這時代的共融合一再創榮景。